能源央企重組加速,“中國神電”呼之欲出。
中國神華、國電電力4日發布了幾乎一模一樣的重大事項公告,均稱2日接到控股股東通知,獲悉其擬籌劃涉及本公司的重大事項,且該事項存在重大不確定性,尚需獲得有關主管部門批準。兩家公司均于5日起停牌。
兩家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分別為國內最大煤炭企業神華集團及五大發電集團之一的中國國電。“如果神華與其他電企合并,對于一定程度上消除煤電緊張關系、實現煤電風險對沖、建立煤電路運一體化大型能源企業、提高產業集中度具有積極意義。”中央財經大學中國煤炭經濟研究院煤炭上市公司研究中心主任邢雷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不過,對于神華與國電的合并傳聞,神華集團新聞發言人、新聞宣傳部主任孟堅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一切以公告為準。”多位神華員工對此也頗為審慎,以知之甚少為由婉拒采訪。
中國能源研究會副理事長、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長周大地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如果兩大集團聯合,將打破行業壁壘,成為一個新的能源公司,“在目前的情況下,有利于企業的縱向發展,而不是(做單獨的)煤炭公司或電力公司。”
早有預兆
神華集團與中國國電的重組猜想并非“空穴來風”。
中國神華今年3月宣布,擬按0.46元/股(含稅)派發2016年期末股息,金額共計91.49億元;同時擬以2.51元/股(含稅)派發特別現金股息,金額共計499.23億元。兩者相加,累計派發股息高達590.72億元。
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當時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中國神華巨額分紅的主因是為煤炭企業兼并重組提供資金。大股東神華集團持有中國神華73.06%股權,能從此次分紅中獲得約432億元。
有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中國神華此次的公告驗證了高額派息與整合有一定關系,且整合是以神華集團為主。
中國國電近期掛牌轉讓旗下水電企業,也被指是為重組做準備。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項目信息顯示,國電恩施水電開發有限公司同時掛牌轉讓旗下多個水電子公司股權,包括3.37億元轉讓國電廣潤水電開發有限公司100%股權及3.37億元債權,9906.5萬元轉讓國電(恩施市)匯能發電有限責任公司100%股權,9748.1萬元轉讓湖北宣恩洞坪水電有限責任公司20%股權。
“國電掛牌的水電企業多為虧損,如此能減輕負擔,同時也壓縮投資規模,進一步配合去產能。”上述業內人士表示。
事實上,今年以來的不少傳言均稱,我國考慮將目前主要火電企業和核電企業,通過合并,重組為3家。各界原先都認為,神華將與中廣核、大唐合并為一家公司,而國電則會與華電、中核合并為一家公司,再將華能與國家電投合并為一家公司。如今,兩則公告將大家的猜想焦點全部引到了神華與國電的身上。
根據公告,中國神華與國電電力將于5日起停牌。從個股走勢上看,無論與大盤還是其他多數板塊相比,中國神華與國電電力今年以來的股價均一路上揚。其中,今年以來至6月2日,國電電力股價漲幅達到13.56%;中國神華漲幅則高達37.76%。
中國神華股價今年以來走勢
“煤電聯姻”
李錦此前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電力央企的重組將以五大電力集團及神華為主體,可能的方向包括央企間的重組及與鋼鐵、煤炭等上下游企業的重組。煤電重組的可能則分為“央企之間兼并重組”、“煤電聯姻”、“央企兼并地方國企”三種。
如果神華與國電最終聯手,將使得產業鏈優勢互補。“煤炭企業與發電企業重組,形成同一主體是煤電聯營的較好形式,能夠形成全產業鏈競爭優勢,發揮協同效應。”李錦表示。
火電和煤炭行業之間供需矛盾一直是制約中國社會發展的問題之一,而在煤炭價格下行期間,火電企業受制于電網也并未將煤炭價格的降幅完全顯現到終端消費者的消費電價上。重提煤電一體化,或許能夠扭轉煤炭行業當前的低迷現狀,并為電力體制改革的推進提供助力。
“如果神華與電企合并,對于一定程度上消除煤電緊張關系、實現煤電風險對沖、建立煤電路運一體化大型能源企業、提高產業集中度具有一定積極意義。”邢雷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如若產生新企業,將有利于降低電力企業成本,增強競爭力,促進電價下降,降低社會成本。”
邢雷還表示,神華一旦與電力央企合并,主業將轉向電力,其維護煤炭市場穩定的作用可能被弱化,反而加大了電力行業的議價能力。
恒豐銀行研究院商業銀行研究中心負責人吳琦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發電和煤炭企業的整合有利于充分發揮雙方的優勢,提升經營效益。另外,在“一帶一路”倡議的背景下,沿線國家和地區在發電和供電能力方面存在巨大缺口,如若合并則有利于提升國際競爭力,搶占海外市場。在整合后也有利于推進電價形成機制改革,為企業降低電費負擔。
不過,中國電力專家、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電力企業的合并有利于增強國際競爭力,但對國內市場而言,可能會因為過度集中而影響市場競爭,且重組合并對扭轉電力企業虧損或許沒有實質性作用。
能源央企重組需求大
十八大以來,國資委通過強強聯合、優勢互補、吸收合并、共建共享,推動了15對28家中央企業重組整合,國資委監管的中央企業已經調整到102家。
重組后,資源配置效率有效提升,經營成本明顯下降,企業效益大幅提升。比如,中國遠洋海運在波羅的海指數創下新低的情況下,利潤逆勢上揚,2016年實現利潤總額161億元,同比增加47.3%,今年1~4月,實現利潤總額54億元,同比增加17.7%。
湊巧的是,就在中國神華、國電電力接到控股股東通知的同一天,國資委在新聞吹風會上透露,未來央企集團層面的重組將更多發生在煤電、重型裝備制造、鋼鐵等重點領域,國資委將“穩妥推進”。
事實上,我國的能源央企有著極大的重組需求。周大地表示,當前央企所從事的業務主要是按行業來劃分,原因是它們大部分都是從以前的煤炭部、電力部、石油部分拆出來的。
“所以做石油就是做石油,做電力就是做電力,做煤炭就是做煤炭。” 周大地說,“神華一開始是以煤炭為主,后來才把煤、運和電結合起來。但現在看來,這樣的企業,它的靈活性、生存性、競爭性,各方面都很強,這就是為什么神華現在能夠做到煤炭和能源領域的龍頭企業的原因。”
在周大地等業內人士看來,能源央企通過重組合并,可以有效減少重復建設和無效投資,做大最強,提高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國家能源主管部門一位官員也曾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目前國內很多能源央企業務重復,它們中不少可以進行重組。
目前中國主要的火電企業包括中國華能、中國大唐、中國國電、中國華電、國家電投等五大發電集團以及神華集團等;核電企業主要包括中核集團、中廣核、國家電投、中國核建。
其中,中核集團與中國核建已經在3月份通過旗下上市公司發布公告稱,雙方正在籌劃戰略重組事宜。
第一財經記者從有關權威渠道獲悉,如果中核集團與中國核建合并成功,核電行業也有望進一步進行整合。“目前是走一步看一步。”一位中核集團知情者對第一財經記者說。
除此之外,上述多家企業中的內部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目前尚未聽到有關公司重組的消息。
能源央企重組成功后可能出現的問題也值得關注。“國企更大了以后,決策可能相對會變得不夠靈活。現在國企的管理,約束很多,決策權很難下放。”周大地說,“另一方面,國企變大以后,如何發揮廣大職工、各級干部的積極性,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