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全民動員治理霧霾(四)
治理霧霾,既要依靠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的優化和升級,也須構建治污的嚴密體系和有效機制,兩者相輔相成。實現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優化升級需要一個較長過程,必須伴隨新產業的崛起、新能源的替代。從發達國家成熟經驗和我國地區治理典型來看,在產業和能源結構優化之前,完善相關治理體系是有效治理霧霾的當務之急。
這些年來,我國在節能減排、環境保護方面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取得明顯成效,但總體來看,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的生產模式并沒有得到根本改變。而在污染治理環節,由于控制污染氣體排放關系到地方工業生產和社會就業,加上地方環保監控覆蓋面和環保力度存在差異,某些地區霧霾治理體系缺失和失效并存。
無論是提高排放門檻、倒逼企業轉型,還是治理小散亂、控制污染源,有效控制污染空氣排放總量必須要以剛性制止“偷排”為前提,這需要全社會努力構筑共同防線。一方面,需要顯著提高違規違法企業偷排的成本。1968年英國制定《工廠法》,規定污染工廠的酸性上限濃度和煙霧濃度,強制關閉或轉移大型污染設施。德國政府出臺法律,制定空氣質量標準,限制排放源,建立總的排放限值。根據美國《清潔空氣法》,每輛違規排放的汽車可能會被處以最高3.75萬美元的罰款。另一方面,社會公眾應積極參與制止“偷排”行為。德國法律賦予公眾對污染空氣的行為提起訴訟的權利,公眾有權要求相關部門對企業進行調查,并要求企業按照法律規定整改。如果問題得不到妥善解決,相關部門有權讓企業停業。
我國治理霧霾較好地區的經驗也表明,只要講求“認真”二字,構建嚴密細致的治理體系,污染排放可以得到有效控制,霧霾天氣是可以大大減少乃至消除的。近來廣受好評的蘭州治霾成功經驗就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作為以重化工業為主的城市,蘭州與北方多數地區一樣存在大量污染源,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并不有利于污染物排放,但蘭州市不斷完善治理體系,建立網格化治理方式,踏踏實實落實治理責任制,逐步解決了霧霾這個大問題。
很多人對改善空氣質量信心不足,總認為治理霧霾需要大投入、高技術,但蘭州等地經驗恰恰說明,認真建立治理體系會事半功倍。同時,還應看到,借鑒發達國家治理霧霾成功經驗,加強環保宣傳,啟發社會公眾環保意識,自主采取綠色出行和低碳生活方式,是有效提升空氣質量的一個重要方面。
根治或基本消除霧霾天氣需要一個過程,客觀上需要采取應急行政手段,更需要建立長遠環境保護制度。全社會亟待共同努力,加快構筑系統性防線,制止污染氣體偷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