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拓展屢創佳績,經營業績增長40%;市場化選聘人才,改革薪酬分配,員工工作積極性和效率大幅提升;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進一步激發企業活力……這是中國航天科工三院海鷹航空通用裝備有限責任公司(下稱“海鷹航空”)入選國企改革“雙百行動”一年以來交出的“成績單”。
作為北京市高新技術企業和航天科工集團唯一的無人機研發企業,海鷹航空正在借力“雙百行動”深化改革,加快布局中高端無人機創新研發和產業化發展。在海鷹航空董事長馬洪忠看來,當前無人機行業競爭激烈,亟須通過改革轉換機制、提高效率、提高企業競爭力。“以前很多事情不敢想,‘雙百行動’是一次非常好的契機,讓企業緊盯短板和弱項,對癥下藥,初步探索出一條符合自身實際的改革之路。”馬洪忠說。
?
海鷹航空公司旗下無人機產品亮相2018年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資料照片)
薪酬改革打破“大鍋飯”
一直以來,用工形式單一、長期平均主義的“大鍋飯”制度,使得海鷹航空薪酬分配市場化程度不高、薪酬增長與業績考核掛鉤不緊密,一系列問題導致整個公司上下或多或少都有安于現狀的思想。
想要破局,薪酬改革勢在必行。2019年,海鷹航空試水建立市場化員工薪級體系,將崗位與薪級相剝離,過去以職稱、身份、資歷為標準的薪酬模式被打破,“依貢獻分配,鼓勵價值創造”的模式逐漸建立起來。
海鷹航空綜合管理部副部長賈妍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以市場總監薪酬為例,改革后采用“基薪+考核績效+市場提成”模式,每年年初與總監簽署年度責任書,依據責任書的承諾業績決定總監基本薪金,并根據項目利潤、市場拓展難度等兌現提成,讓收入和業績相掛鉤。“全面推行量化考核,職工薪酬分配隨產量、質量、效益浮動調節,合理拉開收入分配差距,做到收入能增能減和獎罰分明,充分調動了職工的積極性。”賈妍說。
與薪酬改革相呼應,人才引進管理機制也得到進一步優化。在現有人才引進制度的基礎上,海鷹航空推行市場化選聘高級管理人員和高層次技術人才,2019年引進一名職業經理人和3名市場總監,同時根據領軍、核心骨干、獨當一面三類人才需要,引進45名社會成熟型人才。“公司建立起‘一崗多責’‘一專多能’的市場化、梯隊化、專業化人才隊伍,并持續探索引進人才后評價體系建設工作,進一步激發人才潛能。”海鷹航空綜合管理部副部長任雪皎對記者說。
2019年,海鷹航空推行的機制改革初見成效,員工嘗到了改革帶來的紅利,收入增加了,生產效率也再次提高,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08億元,全員勞動生產率較上年增長20%以上。
馬洪忠表示,“雙百行動”以來,公司產量增長、質量提升、職工增收,干部職工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被充分調動了起來,員工有了奮斗的內生動力。
市場化經營加速破局
借著“雙百行動”的東風,海鷹航空還在市場化經營上進行革新。
過去,科研與市場兩支隊伍互相獨立,導致研究人員在前期研發環節中無法深刻理解市場難點,科研與市場互相脫節,產品在激烈競爭面前成本難以下降。
2019年,海鷹航空結合市場需求對公司組織機構進行改革重組,將部分產品的科研部門與市場部重組為中小型無人機事業部和靶機項目部,提升產品的市場響應能力并降低研發成本。在這一升一降中,科技成果轉化、市場開拓及批量生產能力進一步增強。
在市場這根指揮棒下,公司還進行了業務能力的調整和革新,從“賣無人機的公司”轉變為“系統方案解決商和運營服務商”,根據客戶需要提供方案設計、產品、運營服務一攬子保障。同時為各業務部門下達經營“責任書、責任令”,營造出“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企業氛圍。
海鷹航空資產運營辦公室主任陳泊霖告訴記者,經過一年的努力,公司“無人機+云服務”的整體解決方案已羽翼豐滿,基于“云服務”打造的數據產品日益完備,信息服務能力也得到了顯著提升。
目前海鷹航空的小型長航時無人機等多款民用無人機逐步進入了國土巡邊防控、自然資源管理、氣象探測、應急救援保障和海洋巡查監視等多個應用領域。
激發活力探索混改“試驗田”
開展市場和改革探索的同時,海鷹航空也圍繞混合所有制改革進行研究和分析,混改路線圖逐漸清晰。
陳泊霖介紹,海鷹航空今年將完成戰略投資者和社會資本的引入,進一步發揮海鷹航空在無人機領域的資源優勢,增強核心產品的研發能力,健全產業鏈,建立現代企業管理新模式。目前公司已經與多家投資機構、多個地方政府進行了對接,并簽訂了戰略投資意向書。
面向員工持股,海鷹航空研究制定了股權激勵實施方案,采用股權出售的激勵方式,對公司重要技術人員和經營管理人員實施股權激勵。“我們將吸引和留住公司關鍵核心人才,讓入股員工與企業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共擔市場競爭風險,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馬洪忠說。
“雙百行動”推行至今,海鷹航空經營業績顯著提升,較上年增長40%以上,科研立項數量和研發經費投入均創歷史新高。
一年以來,海鷹航空上下也深刻地認識到,改革絕非紙上談兵,而是要動真格的。“改革要針對問題,即清晰地認識到企業有哪些瓶頸。另一方面要立足市場,要分析研究市場的需求是什么,通過市場這個指揮棒,把住改革的方向,管好產業的大局。”在談及對企業改革的經驗時,馬洪忠說。
馬洪忠也表示,破除改革堅冰并不容易,但這是大勢所趨,既要有大刀闊斧的勇氣,更要有如履薄冰的謹慎,這樣才能謀求更好更快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