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結束的“科技三會”被認為是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以來科學界最具重要意義的一次大會。在1978年那次大會上,鄧小平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論斷。
時隔三十多年,中國經濟再次走到了關鍵時刻:如何保證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怎么解決產能過剩、產業結構失衡問題,產業升級如何順利實現,怎樣跨越 “中等收入陷阱”——科技創新被視為能否解決上述問題、成功實現轉型的關鍵。
“創新”一詞這幾年被風投和創投等資本做出了各種解讀,從商業模式的創新到管理模式的創新,很多互聯網公司依托這類創新,在第三產業的競爭中獨辟捷徑,取得了階段性收益,有的公司憑借這些收益獲得了上市資格。更多的創業創新則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產業的互聯網轉化上,從上門美甲到上門送餐,實現的主要是利用互聯網提高服務效率和深入度的創新。
我們不能否認這些創新的意義,但中國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更多地還要依賴科技創新。唯有科技創新才是經濟增長不竭的動力,對國家如此,對企業也如此。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講話中表示,企業是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的重要力量,應該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成果轉化的主體。此前不久,李克強總理5月25日在貴陽出席中國大數據產業峰會暨中國電子商務創新發展峰會時說,大數據等新一代互聯網技術深刻改變了世界,也讓各國站在科技革命的同一起跑線上。
當下正處在轉型期的中國企業,更需要的是科技領域突破性的核心技術創新,而要達到這樣的目的,不僅需要國家政策的倡導,更需要來自制度的保障。
一方面,企業科技創新還需要盡快補上知識產權保護的短板?!俺u者定價”邏輯的頑固生存,不僅侵害公平,也最終會侵蝕效率。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解除創新活動的后顧之憂,科技創新才能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
另一方面,在創新的資金投入上,企業需要來自制度層面的支持。有專家認為,未來全球科技創新領域應該是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物聯網、云技術、先進機器人、自動駕駛、下代基因組學、能源儲存、3D打印、先進材料、先進油氣開發、再生能源等方面,全球頂尖的企業均在這些領域投入了大量的研究成本。我國也有相當部分有遠見的企業致力其中,但由于暫時看不到收益和擔心被股東質疑為“燒錢”,企業的投入力度還是偏小偏弱。如何重塑創新性、成長型上市公司的價值判斷,需要新的制度供給。
“要完善符合科技創新規律的資源配置方式,解決簡單套用行政預算和財務管理方法管理科技資源等問題,優化基礎研究、戰略高技術研究、社會公益類研究的支持方式,力求科技創新活動效率最大化?!绷暯街飨倪@番講話,預示著新一輪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即將拉開序幕。
橫跨黑龍江、遼寧兩省三大城市,涉及20個團伙、30名犯罪嫌疑人,案值4億元、偷逃稅款4000萬元——近期一舉破獲加工貿易渠道木制品走私系列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