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林省延邊州龍井市東盛涌鎮龍山農業專業農場,法人代表王立臣和工人們將包裝高檔的大米裝入貨車,準備送往指定客戶。
“農場已經形成從種植、收割、加工到銷售的一體化模式。多虧土地收益保障貸款,才形成現在的規模。”王立臣說。
2003年,這個農場還只是個小作坊。“過去銀行給農戶的都是10萬以下的小額貸款,能夠流轉的土地有限,利息也不低,即使向親戚朋友借錢也得1分利息。”他說。
2013年,吉林省開展土地收益保障貸款。作為試點,龍井市農民的種植規模和收入隨即發生大變化。
“申請土地收益保障貸款后,州市兩級政府還有貼息,降低了融資成本。”每年100萬元的貸款規模讓王立臣的農場不僅年均糧食產量100萬斤,還從小作坊變成年加工量200萬斤的中型加工廠。
“貸款程序方便快捷,種多少地就能貸多少款。”龍井市老頭溝鎮應巖村村民李仁山說。短短兩年,他承包的土地從30公頃變為60公頃,年收入直線躍升至五六十萬元,今年他又貸了60萬元用來購買農機具。
“土地收益保障貸款盤活了耕地資源,有效解決了農民融資難和融資貴的問題。”龍井市物權融資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國范說。
金融機構對涉農貸款抵押物“心生忌憚”、對農村小額分散的資金需求難“上心”、開拓未成熟的農村金融市場成本高企……涉農貸款通常會陷入此類僵局。然而,在龍井市的探索中,不僅降低貸款門檻讓農民嘗到甜頭,也“翻身”成為當地金融機構競相追逐的優質資源。
為了破解銀行和農戶針對貸款成本產生的矛盾,龍井市政府先試先行,以自身公信力充分發揮平臺作用,為二者牽線搭橋。當地成立物權融資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以家庭農場、專業農場等土地流轉大戶為主要貸款主體,將土地經營權統一抵押,幫助其向金融機構爭取資金支持。
在實際貸款操作中,龍井市還設立了1000萬元額度的風險基金。一旦農戶出現違約,可先通過風險基金償還銀行,再由物權融資公司通過土地收益轉讓等方式追償。
運行一年半無一例壞賬出現,多家銀行把龍井當成了“香餑餑”開始競相參與貸款。張國范認為,能夠打破難貸款的僵局,政府的擔當和作為在其中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目前,龍井市共發放貸款13781.1萬元,單筆貸款最低50000元,最高能達到近200萬元,預計今年將實現土地融資貸款100%全覆蓋。
十幾米高的烘干塔,2層小樓般的儲糧庫,長達8米的電子秤……龍井市老頭溝鎮應巖村呂江的農家大院里,大型生產設備齊全,更像是一個現代農業加工廠。
由于當地不少村民出外打工,2010年起呂江開始承包土地向規模種植轉型。土地收益保證貸款使他的貸款規模比以往增加了10倍,承包土地規模擴增至103公頃,如今又開始收購周邊農戶糧食統一加工,每年收入150余萬元。
在龍井,土地收益保障貸款已幫助315家農場逐漸形成規模。
截至今年4月末,吉林省60個縣(市、區)中已有31個開展土地收益保證貸款試點工作,共為農戶、林戶、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發放貸款近3萬筆、金額達14.3億元。
吉林省金融辦主任高材林說,除了盡快實現土地收益保證貸款業務縣城全覆蓋,還將以參地、林權、草場權、養殖水面和設施農業為突破口,拓展貸款模式應用領域。
“農業產業化趨勢下,規模化生產的大農業將成為主流,土地收益保證貸款可提供有力資金保障,從而加快農村土地流轉進程,帶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涌現的新局面。”吉林農村金融研究中心執行副主任祝國平說。
在京東商城、蘇寧易購、天貓、1號店和亞馬遜這5家綜合性購物平臺購買了智能手環和家庭裝洗衣液兩種商品。綜合來看, 1號店在退貨政策執行上表現比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