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第一周,境內人民幣匯率沖高,6.5比1的關口應聲而破。人民幣進一步升值,一方面是因為沒有出現重大實質性利空,另一方面,去年下半年以來,支持人民幣走強的戰疫效果好、經濟復蘇快、中外利差大、美元指數弱等多重利好繼續共振,人民幣看漲情緒高漲。
實際上,影響匯率升貶值因素同時存在且此消彼長。自2017年人民幣匯率止跌企穩后,最近三年人民幣匯率基本都是“開門紅”,但年內均出現反復,匯率雙向波動趨勢已經形成。
近年來,境內外匯市場參與者漸趨成熟和理性。對于匯率波動的適應性逐步增強,“升值時買外匯的多、賣外匯的少,貶值時賣外匯的多、買外匯的少”——匯率杠桿調節作用基本正常發揮。同時,企業還積極使用收外匯、付外匯的手段,自然對沖匯率風險。
美中不足的是,企業主動管理匯率風險的意識和能力較弱,對匯率敞口基本處于放任不管的狀態。去年前11個月,銀行對客戶交易中衍生品交易占比略高于20%,遠低于國際平均占比約2/3的水平。
跨境貿易用本幣計價結算也是對抗匯率風險的利器,這方面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去年前11個月,進出口貿易中以人民幣計價結算的占比約15%,但仍低于2015年占比26%的峰值。近日,有關部門圍繞支持穩外貿穩外資,進一步優化跨境人民幣政策,推動更高水平的貿易投資人民幣結算便利化。企業應該在提高出口產品競爭力的基礎上,進一步用好上述政策。
此外,境內企業跨境外幣收付中,美元集中度高達近90%,這也是一大痛點。去年人民幣對美元升值6%以上,與同期美元指數跌幅大體相當。如果企業出口用構成美元指數的六大非美貨幣計價結算,或者通過銀行換掉外匯頭寸的話,有一半的概率可以降低匯兌損失,還有一半的概率甚至有匯兌收益。可見,外幣結算幣種多元化也應該是企業應對人民幣匯率波動風險的工具。
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疫情變化和外部環境存在諸多不確定性,我國經濟恢復基礎尚不牢固,世界經濟復蘇不穩定不平衡,疫情沖擊導致的各類衍生風險不容忽視。會議強調,要增強憂患意識,堅定必勝信心,推動經濟持續恢復和高質量發展。要辦好自己的事,堅持底線思維,提高風險預見預判能力,嚴密防范各種風險挑戰。
居安思危、未雨綢繆,這是保持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的信心與底氣。國內企業應該立足主業,樹立風險中性意識,建立財務紀律,積極控制好貨幣錯配和匯率敞口風險。
![]() |
記者走訪發現,直播平臺與生產企業在對接過程中,存在平臺運營不規范、缺乏規則約束、流量壟斷高額抽成擠壓企業利潤等問題,亟待從無序發展走向有序規范。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803954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