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屆全球健康促進大會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舉行。本報記者海沙爾攝 昨天,“《2030可持續發展中的健康促進上海宣言》”正式發布。30年前,第一次全球健康促進大會召開,起草的《渥太華憲章》首次奠定了健康促進的理論基礎,明確了健康促進五大行動領域。30年后,來到上海的第九屆大會再次發布以健康、活力、發展為主題的新宣言,也是健康促進領域首次與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相結合的文件,重新確立了健康促進在改善健康及健康公平方面的重要性。
與會專家稱,《上海宣言》將為未來15年全球城市的健康工作起到引領性作用。 健康促進需要良好的健康共治 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傅華介紹,本次《上海宣言》是在《渥太華憲章》基礎上更進一步,“當初提出的五大領域為制定促進健康的公共政策、創造支持性環境、加強社區的行動、發展個人技能與調整衛生服務方向。30年過去了,這五大行動領域依然具有現實意義,但在全球化、信息化與老齡化加速發展趨勢中,從政府部門、社會組織到民眾個人都需要承擔起更多責任。”
傅華指出,解決健康問題要跳出衛生部門的框架,需所有部門共同參與,發揮政府領導力進行統籌。同時,社會參與不僅指民眾對自我健康的管理意識,也包括商業機構、產品生產等各環節應盡的健康義務,“比如食品原材料采購安全、青少年沉迷電腦游戲問題等,許多我們平時習以為常的社會問題,其實都與健康息息相關,需全社會共同參與,為健康福祉努力。”
健康促進依靠城市的引領作用
《上海宣言》中明確提出,健康與城市可持續發展有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關系。國家疾控中心主任王宇表示,《上海宣言》賦予上海全新的責任,“上海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與發展水平一直領先于其他城市。而今,上海成為全國的健康起點,這樣的定位具有引領效應,也可為其他國內乃至全球城市效仿。”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院長李衛平針對《上海宣言》中“單靠經濟增長再不能確保健康水平的提高”提出自己見解。他指出,目前上海醫療衛生事業呈現穩步快速發展的良好態勢,但由于大量新技術應用,加之人口老齡化等因素影響,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醫療費用呈增長趨勢,甚至會超過GDP增長,這種發展是不可持續的。“作為一所國際大都市的大型公立醫院,我們需要更加理性地發展,進一步完善公益性,為民眾提供跟當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適宜技術與服務。”
健康促進離不開健康素養提升
上海市健康促進協會會長李忠陽說,健康促進必須要從孩子抓起,從小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我們的希望是使孩子能在健康和諧的環境中擁有健康體魄,這離不開全民健康素養的提升,讓健康理念一代代傳承并發揚。”
王宇介紹,可持續的健康促進是由被動型轉為主動型,民眾應將健康的主動權60%掌握在自己手中,“有了健康科學的知識才能做出健康的選擇,上海市民的參與意識比較強,對追求健康的主觀能動性也很大。我們希望,未來不單是社區的老年人,在職職工也要有加強鍛煉身體的意識,管理好自己的健康。”
傅華表示,《上海宣言》的終極目標是使城市更安全、更具韌性,“上海這座城市挑戰與機遇并存,我們期待其所作出的榜樣能引領全球城市進行健康促進新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