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邢臺日報》報道,記者近日從市公安局了解到,今年以來,邢臺市非法集資犯罪案件發案40余起,呈現多發態勢。投資者為何頻陷非法集資陷阱?如何識破非法集資并有效防范?記者進行了走訪調查。
承諾高額回報,虛構或夸大投資項目,使投資者一步步落入陷阱
非法集資刑事犯罪案件主要涉及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和集資詐騙罪。市公安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盡管形形色色的非法集資披著各式“馬甲”,但萬變不離其宗。從手法而言,無外乎畫餅、造勢、吸金,即承諾高額回報、虛構或夸大投資項目、虛假宣傳造勢等,使投資者一步步落入陷阱,不能自拔。
以新近查處的北京某公司非法集資案為例,2014年該公司在邢臺設立辦事處,以在北京投資養老產業為幌子騙取投資人信任,給出高額的5%月回報率吸引投資,聲稱到期后歸還本金。為顯示“雄厚實力”,他們組織投資人專程到北京公司考察,騙取信任。此后,這家公司向不特定公眾大肆非法吸收資金,最終資金鏈斷裂,停止支付投資者利息和本金。
據了解,民間投融資中介機構、P2P網絡借貸、農民合作社、房地產、私募基金等領域易滋生非法集資,此外,民辦教育、地方交易場所、相互保險等領域涉嫌非法集資的問題也開始逐步顯現。以往,犯罪團伙實施作案的目標群體多為下崗職工、離退休人員等中老年群體,伴隨民間集資詐騙披上“互聯網金融”的外衣,部分年輕人已成為犯罪團伙的作案新目標。
犯罪手法翻新升級,網絡化趨勢日益明顯,迷惑性更大
警方介紹,當前非法集資犯罪手法翻新升級,“泛理財化”特征明顯。同時,非法集資網絡化趨勢日益明顯,傳統的集資方式借助互聯網升級,不規范的互聯網金融平臺大量涌現,使非法集資傳播速度更快、覆蓋范圍更廣、產品銷售更便捷、資金轉移更迅速。這也導致了假借互聯網金融、電子商務、微商、外匯理財、虛擬貨幣等名義的新型犯罪手法不斷出現。
市公安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互聯網金融尤其是P2P網絡借貸機構違法違規經營問題突出,積累了大量風險。
據介紹,P2P網絡借貸機構的主要犯罪手法有三種:一些網貸平臺通過將借款需求設計成理財產品出售給出借人,或者先歸集資金、再尋找借款對象等方式,使出借人資金進入平臺的中間賬戶,形成資金池,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一些網貸平臺未盡到身份真實性核查義務,未能及時發現甚至默許借款人在平臺上以多個虛假名義發布大量借款信息,向不特定對象募集資金;個別網貸平臺編造虛假融資項目或借款標的,采用借新還舊的龐氏騙局模式,為平臺母公司或其關聯企業進行融資,涉嫌集資詐騙。
“以前非法集資案件嫌疑人往往說年收益,但從最近辦理的案件看,有向投入少、看似回報低的方向發展,增加了迷惑性。”市公安局橋東分局民警分析。
對“高額回報”“快速致富”保持警惕,理性防范非法集資
針對當前非法集資案的隱蔽性以及新特點,警方表示,源頭施治方能遏制非法集資違法犯罪活動的蔓延。
警方提醒廣大群眾,面對手段多樣的非法集資,一定要增強風險意識,理性思考和分析。天上不會掉餡餅,對聲稱“高額回報”“快速致富”“一夜暴富”的所謂投資項目,一定要擦亮眼睛,提高警惕,不要上當受騙。同時,要學習、掌握必要的法律法規和金融常識,自覺抵制、遠離非法集資。
警方還提醒籌融資者,面對資金短缺的矛盾和困難,要保持清醒的頭腦,積極尋求合法的融資渠道,通過合法手段解決資金困難,避免違法籌資、害人害己的事件發生。已經參與非法集資的企業、個人要盡快脫離非法集資活動并主動報案,配合公安機關查清犯罪事實。
此外,廣大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產品時,一定要全面了解產品信息,避免落入非法集資陷阱。如果一時無法判斷,可向有關部門進行咨詢。比如,對照銀行貸款利率和普通金融產品的回報利率,多數情況下明顯偏高的投資回報很可能就是投資陷阱。通過查詢工商、稅務等信息資料,通過互聯網搜索相關企業信息,了解主體身份是否合法、真實,有無違法犯罪記錄。對親朋好友推薦的低風險、高回報的投資建議,也要保持審慎,防止自己成為“下線”。
洪災面前,安徽各地與時間賽跑,積極做好防汛抗洪工作,加強部門協調,調配救災物資,部署衛生防疫……全民動員奮力抗災,助力百萬人大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