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社會年年呼吁,碰到的是美國年年忽悠;多國數次抨擊,遇到的則是IMF和稀泥。這其實就是當前IMF改革的現狀,從某種程度上,亞投行橫空出世,金磚銀行順勢而生,與IMF改革裹足不前有著莫大關系。說得更嚴重一點,美元霸權夢,或許正在毀了IMF。
在日前于秘魯利馬舉行的IMF和世行年會上,美國阻擾IMF改革問題,就再次成為了焦點。IMF指導委員會(國際貨幣與金融委員會)9日在閉幕文件中說:“我們對IMF份額改革久拖不決仍深感失望”。IMF總裁拉加德女士則再一次敦促美國在年底前能夠通過改革方案。
但拉加德肯定也清楚,她不過也就是表表姿態而已,在美國國會擱置了5年的改革方案,要想在剩下三個月中獲得通過,完全是天方夜譚。
美國政客對IMF改革方案的冷臉相對,最根本原因是這一改革不利于維護美元的霸權。份額關乎成員國在IMF出資比例和相應的發言權,出資比例越多,發言權就越大。自1944年誕生以來,IMF及其姊妹機構世界銀行,一直是發達國家的禁臠,但2010年提出的改革,有可能動搖這一格局。
根據當時IMF通過的方案,考慮到國際經濟格局的變化,發達國家須向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讓渡6%的份額;歐洲國家還將讓出兩個執董席位,以提高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作為受益者,中國的份額將從3.72%,提高到6.394%。
盡管中國的份額僅次于美國和日本列世界第三,但改革仍具有相當局限性。比如,中國GDP早已是世界第二,但在IMF的發言權卻仍低于日本,更不合比例地低于美國,顯然不合理。即便如此,改革一開始即遭到歐洲國家抵制,因為削減的份額主要來自于歐洲。但基于當時國際金融危機的大背景,西方迫切需要新興經濟體伸出援手,改革方案在IMF獲得通過。
但隨后幾年,美國經濟逐步復蘇,IMF改革迫切性降低,美國國會更成了改革的絆腳石。在美國一些國會議員看來,這一改革削弱了美國在IMF的份額,更助長了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的影響力,并進而會影響美元在世界的霸權。于是,美國議員們以所謂IMF資金使用不夠明晰為由,拒不批準該方案。
在利馬會議上,德國財長朔伊布勒為美國緩頰說,美國財長雅各布·盧“為讓它最終在美國國會通過作了十分積極的工作”。從表面看,美國行政當局是同意該改革方案的;但問題的關鍵是,美國國會生生叫停了該法案。IMF奉行85%一致通過的原則,但美國一家的投票權即有17%,事實上擁有唯一的否決權。美國國會不放行,IMF改革就只能空擺。
美國國會拒不批準IMF改革方案,從一個方面,正說明美國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霸權。即使白宮已同意的改革方案,即使該方案得到了國際一致認同,美國政客想說不就說不,其他國家只能徒喚奈何,至于白宮和國會是否演雙簧,也未嘗沒有這種可能行。
另一個方面,更說明當前國際金融體系的不公正不合理。因為改革裹足不前,亞投行的出現、金磚銀行的誕生,就自然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在當前世界經濟遭遇新的沖擊之時,正需要IMF和世行發揮重要作用,但美國杯葛IMF改革,無疑在進一步損害IMF的權威與合法性。
在京東商城、蘇寧易購、天貓、1號店和亞馬遜這5家綜合性購物平臺購買了智能手環和家庭裝洗衣液兩種商品。綜合來看, 1號店在退貨政策執行上表現比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