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城市停車難與亂收費互為因果,并列城市車輛與道路管理的兩大公共治理難題。近日發改委聯合多部門出臺《關于加強城市停車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充分發揮價格杠桿作用,逐步縮小政府定價范圍,全面放開社會資本全額投資新建停車設施收費。這標志著城市停車產業化將進入全面推行階段,一向被認為屬于政府征收的公共資源占用費的停車費,將進入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價格的新階段。
停車產業化主要是通過建立市場經營主體與城市公共治理責任主體相分離的城市停車管理體系,實現對城市道路和停車資源集約利用。產業化的內涵也不限于建立一個合理定價的市場邏輯,更是政府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的公共管理創新。政府作為責任主體,守住嚴格執法懲處違章停車的底線,讓市場充分發揮資源配置功能,通過信息分享和議價過程賦予百姓用腳投票的權利,這是停車產業化的精髓。
扶持城市停車管理產業化,有助于緩解公共停車位的不足,解決占道停車位合理劃分的問題。很多大城市最初采取嚴格執法和階梯行政定價的方式,試圖通過限制進入主城區的車輛數量來解決城市停車空間不足的難題。但是伴隨著人們支出水平的提高以及開車辦事的剛性需求,單向限制政策很難緩解亂停車的頑疾,疏堵結合才是出路。以北京市為例,每年小汽車增長15萬輛,而每年停車位增長量不到10萬個,基本車位缺口達350萬個。只看靜態數據,北京實在抵御不住汽車保有量增長的壓力,因此對立體停車設施與動態車輛停放信息應用的需求是非常迫切的。但是,專業化的停車管理設備與開發運營不是政府的長項,市場通過滿足實際社會需求進而獲利的動力更足。政府的任務不是直接建造開發新的停車場所,而是要注重扶持新興停車管理企業的同時,積極協調停車資源的共享化,定價和成本管理交給市場,通過稅費補貼等方式鼓勵私營部門開放更多的社會停車位。
城市停車管理的產業化已經是發達國家的通行治理辦法,被認為是一舉多得的公共管理創新。其中解決就業和培育新經濟增長點,是停車產業化備受青睞的主要原因。不算間接商業收益,美國停車產業光是直接收入每年就達200億美元,可解決100萬人口就業。國際相關成熟經驗主要體現在法規完善和停車資源分享化兩方面,我國很多城市關于城市停車問題的法規主要是停留在停車行政性調價和交通違章層面,很少有專項扶持停車管理行業發展的。隨著“互聯網+”智慧城市的興起,部分城市開始配套出臺一些稅收優惠和公共補貼政策,鼓勵企業進入城市停車管理領域。
大城市停車難問題本質上是如何高效利用城市空間資源的問題。從靜態數字看,停車位少于汽車保有量很正常,并不是停車難的問題主因,歸根到底是要將汽車行駛或停放的動態時間和空間的交錯使用的信息進行統籌安排,社會資本介入,市場化經營,推進產業化,運用市場的議價能力對社會有效停車資源進行動態調整,最終城市停車產業鏈將成為貫穿激活城市閑置空間資源的新鏈條。
在京東商城、蘇寧易購、天貓、1號店和亞馬遜這5家綜合性購物平臺購買了智能手環和家庭裝洗衣液兩種商品。綜合來看, 1號店在退貨政策執行上表現比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