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CPI變化平穩、PPI持續下跌

至2013年6月(圖1-5),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2.7%,其中翹尾因素貢獻70.4%,當年價格上漲因素貢獻29.6%。扣除食品和能源的CPI上漲1.7%,非食品CPI上漲1.6%。結合環比數據,上半年CPI的變化較為平緩。另一方面,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持續下降。至6月,PPI同比下跌2.7%,而且下跌的幅度不斷擴大。PPI下降可能源自于大宗商品價格的下跌;⑴同時也是現階段中國鋼鐵、煤炭、玻璃、鋁、光伏、水泥等行業(結構性)產能過剩的體現。
(六)貨幣政策穩健趨緊,財政政策積極微調

2013年上半年貨幣政策基本維持穩健趨緊的態勢,貨幣信貸增速平穩下滑。第一季度廣義貨幣供應量(M2)同比增長15.7%,第二季度增長14%,分別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46和4.47個百分點。至6月末,流通中現金(M0)增長9.7%,比上年同期下降1.1個百分點。上半年人民幣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4.2%,比上年同期下降1.8個百分點;新增貸款5.1萬億元,同比多2218億元。其中,新增貸款中房地產行業所占比重大幅度增長,約占25.6%,比上年同期提高了近14個百分點。與此同時,上半年社會融資總量快速增長,至6月同比增速達到30.5%。人民幣新增貸款占社會融資總量的比重為50%,比上年同期下降19.9個百分點。
上半年中國經濟出現貨幣與信貸擴張的同時,制造業投資減速以及經濟增長減速的情景。一方面說明,實體經濟減速直接抑制了實體經濟的投資意愿,從而制約了貨幣政策的效應;另一方面也意味著新增的貸款中,有一部分可能被產能過剩的企業用來進行債務再融資或支付利息,而沒有進入對實體經濟的投資;更重要的,還說明在現有的增長方式下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效率在降低,以及金融體系資金配置作用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也在減弱。

財政政策方面,2013年上半年公共財政收入增長7.5%,比上年同期下降了4.7個百分點(圖1-7)。工業生產的減速使上半年稅收收入僅增長7.9%,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9個百分點;非稅收入增長5.3%,比上年同期下降24.2個百分點。從公共財政收入的構成來看,稅收收入占86.4%,比上年同期上升了0.3個百分點;非稅收入占13.6%。在稅收收入中,企業所得稅累計增長14.2%,比上年同期回落了3.1個百分點,占全部稅收收入的25.3%;增值稅累計增長6.6%,回落1.45個百分點,占全部稅收收入的24.2%;營業稅累計增長12.9%,比上年同期上升了3.2個百分點,占全部稅收收入的14.9%。此外,與經濟減速關系密切的一般貿易進口增速的下降也導致進口貨物消費稅、增值稅收入負增長。

公共財政收入增速的下滑致使公共財政支出的增長速度也大幅度降低(圖1-7)。至6月,公共財政支出累計增長10.8%,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0.5個百分點,成為近年來的最低增速。從公共財政支出的構成看,一般公共服務支出累計增長14.8%,比上年同期回落了3.8個百分點,占全部公共財政支出的10.4%;教育、科學技術、文化體育與傳媒、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就業總支出等民生相關的支出累計增長14.8%,回落6.2個百分點(圖1-8),占全部公共財政支出的38.5%。盡管從年中開始,財政政策出臺了不少微調措施⑵,但是,在當前實體經濟明顯減速,投資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日趨減弱的現實背景下,因公共財政收入增速下降而降低公共財政支出中民生領域的支出增速,顯然不利于推進經濟結構調整,以及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綜上,2013年上半年外部市場需求低迷加上國內產能過剩,導致工業生產增長乏力,經濟增速持續下降,公共財政收入增速大幅下滑。盡管價格水平保持平穩,但是,城鄉居民實際收入增速的減緩,從根本上抑制了居民消費需求的擴張。國有企業投資、國內貸款投資以及交通運輸領域投資增速的大幅度提高,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私人部門制造業投資增速的下滑,使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得以保持穩定增長。投資依然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中國經濟結構失衡的局面也在繼續。下半年,雖然世界經濟的恢復性增長將有利于緩解中國出口增長持續下降的壓力,使中國經濟2013年有望實現中央年初制定的7.5%的增長目標。但是,經濟結構失衡的局面不僅沒有改善的跡象,相反,卻有進一步加劇的趨勢,尤其是在公共財政收入增速下降的背景下,公共財政支出中用于民生的支出增速比政府的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增速更為急劇地下降,抑制了公共財政支出向民生領域的傾斜,城鄉居民實際收入增速的下滑,都將阻礙中國經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失衡,居民收入與經濟的同步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