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確實需要從大歷史角度來考察歐元,這也正是本書的任務。因為歐元的醞釀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時期,它早于柏林墻的倒塌,早于歐洲共同體(歐共體)(European
Community)的創立,甚至早于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下簡稱一戰)。從各國檔案館汗牛充棟的文件里,從親身參與歐元創立過程的政治家和官員們詳盡而復雜的回憶里,我們能夠窺見歐元誕生的秘密:各國之間數十年異常復雜的政治較量和妥協,催生了單一貨幣。然而,與以往數之不盡的貨幣誕生故事截然不同的是,歐元不是政治變革或社會動蕩的產物,它是政治和平協商和妥協的結果。1991年12月,歐洲領導人在荷蘭小鎮馬斯特里赫特簽署合約,同意放棄各國主權貨幣,創立單一貨幣。8年后,11個歐元區創始國正式啟動歐元。貨幣不再是政治軍事力量的后備隊,它直接站到了最前線,充當了新歐洲的先鋒力量。歐元和管理歐元的歐洲中央銀行,本身就是促進歐洲變革的強大動力。 《馬斯特里赫特條約》(Maastricht
Treaty,以下簡稱《馬約》)蘊含著多種動機和期望,隱藏著多方面的目標。一個單一的歐洲貨幣將成為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橋梁,撫平社會創傷,加強政治紐帶,復活經濟生機。以往數百年,歐洲曾經試驗過許多次國際性的貨幣穩定計劃,多數以失敗告終,而《馬約》將貨幣穩定戰略提升到了嶄新水平。這就是歐洲政治家們籌劃《馬約》特別盡心盡力的原因。 歐洲貨幣聯盟的偉大目標之一,就是繼續推進歐洲整合和經濟復蘇進程。歐洲的整合和復蘇肇始于二戰之后1947年的馬歇爾計劃,那是時任美國國務卿馬歇爾一手倡導的援助歐洲計劃。盡管歷經許多失誤、挫敗和倒退,但是歐洲經濟一體化的主要力量卻始終堅定前行,包括煤炭和鋼鐵工業、貿易和金融的整合不斷深入。歐洲經濟一體化的里程碑包括:1950年歐洲支付聯盟(European
Payments Union, EPU)的建立、1951年歐洲煤鋼共同體(European Coal and Steel Community,
ECSC)的建立,以及1957年《羅馬條約》(Treaty of
Rome)的簽署。英國積極促成上述進程,自己卻沒有加入。1957年簽署《羅馬條約》的歐共體創始國承諾將歐洲變為“更加緊密的共同體”,以重建歐洲的和平和繁榮。1967年,歐洲經濟共同體6個成員國所構成的關稅同盟與另外兩個組織——ECSC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European
Atomic Energy
Community,致力于發展核能)——合并,組成歐盟。1986年,歐共體各國政府決定建立歐洲共同市場,將歐洲自由貿易推進一大步。1986~1993年,歐洲共同市場進展迅速。到馬斯特里赫特會議之時,為歐洲共同市場創建單一貨幣成為感人的號召。 《馬約》所倡導的貨幣原則,彰顯了世界主要工業國家經濟意識形態領域一個重大的分歧。美國、英國、日本以及許多其他國家(包括多數英聯邦成員和許多發展中國家)相信,過去20年來,盡管許多情況下,浮動匯率總是伴隨著一定程度的匯率管理,譬如與美元實行掛鉤匯率,但是浮動匯率已經成為人類貨幣體系的主流制度。自從1971~1973年布雷頓森林固定匯率體系崩潰之后,世界匯率制度就主要朝這個方向邁進。浮動匯率制度下,匯率水平主要由金融市場資金的自由流動來決定,當然中央銀行時不時會對外匯市場實施干預。倡導浮動匯率的人相信,盡管匯率浮動有時帶來麻煩,不過總體而言,它可以讓匯率水平適應每個國家自身的經濟狀況,是可以最大限度促進增長、貿易和投資的最佳辦法。 法國和德國主導的歐洲大陸則有所不同,盡管它們同樣被卷入到浮動匯率的滾滾洪流之中,但多多少少是不那么心甘情愿的。整體上,它們對浮動匯率持負面意見。歐洲大陸的主流觀點認為:完全浮動的匯率體系必然刺激投機性沖擊和價格信號的扭曲,對良好的經濟管理和社會福利提升有害無益。為避免浮動匯率的惡劣后果,政府和中央銀行需要積極干預和管理匯率。只要條件合適,浮動匯率就應該被固定匯率所取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