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當德國重新統一之后,歐洲大陸推進單一貨幣的重要理由之一恰恰是希望平衡或遏制即將到來的德國的重新崛起。他們以為,將歐洲居于支配地位的貨幣——馬克——與其他相對脆弱的貨幣融合在一起,有助于建立更加和諧健康的歐洲均勢。2006~2007年,上述理論被證明適得其反。那些原本競爭力就較弱的國家,譬如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突然發現,要趕上重新煥發活力的德國經濟,它們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去改善自己的經濟結構和業績,而且實際上幾乎沒有可能實現。它們再也不可能通過貨幣貶值來擺脫經濟困境。盡管美國次貸危機從整體上削弱了歐洲經濟,但是,德國經濟恢復情況看起來比它的歐元區伙伴國要好得多。像西班牙、愛爾蘭和希臘諸國,之前總是依靠低利率來刺激本國經濟,而2007年信用條件惡化之后,它們全部遭到重創。自1992年起,英國借助消費信用的過度擴張和寬松活躍的銀行經營環境,維持了長達16年的經濟增長,但2007年的國際信用萎縮照樣給英國經濟以沉重打擊。不管怎樣,依照迄今為止歐元的表現,英國最好還是不要奢望加入歐元是經濟復蘇之道。未來10年,英國對加入歐元應該保持高度謹慎的態度。 最引人入勝的是,評價歐元過去、展望歐元未來,正面和負面的結論皆有同樣強大的理據。歐元誕生畢竟只有10年,10年的單一貨幣試驗將邁向成功還是失敗,蓋棺定論為時太早。歐元的確已經而且還將繼續給歐元區內外的國家和人民帶來許多實實在在的利益,包括政治、經濟和社會多方面的好處。同樣,單一貨幣區經濟政策的內在缺陷也已經暴露了出來,成員國不可能再依賴匯率貶值來改善經濟,它們必須經受痛苦的經濟調節過程,包括緩慢的工資增長、更長的工作時間、更多的失業(尤其是缺乏競爭力的行業和部門)。對于數之不盡的歐元區選民而言,歐元誕生恰是一個新的“歐洲”時代的來臨。與二戰結束之后充滿創新活力的歐洲時代不同,歐元誕生之時,歐洲已經成為痛苦的經濟結構性改革和勒緊褲腰帶的代名詞。 歐元面臨的問題當然遠遠不止這些。面向未來,單一貨幣及其背后的政治結構將面臨一系列極端性挑戰。歐元創立者和支持者對歐元懷著極其高遠的夢想和期待,僅僅讓它誕生并生存下來絕不是最終目的。單一貨幣聯盟必須為成員國開辟出一條真正帶來經濟繁榮的康莊大道。何況在未來的一個世紀里,來自中國、印度和其他高速增長的新興市場國家的競爭將愈來愈激烈。如果歐元區不能為成員國帶來復蘇和繁榮,貨幣區內成功者和失敗者的差距就將進一步擴大,歐元區就將面臨解體的危險。彼時,強國或弱國都有意愿脫離歐元,重新引入適應本國經濟需要的主權貨幣及其管理模式,盡管解體的過程將異常痛苦、成本高昂、混亂不堪。 人們為歐元興奮與著迷的原因之一是,它與人類以往的歷史經驗一刀兩斷,但也由此催生了圍繞歐元的各種自相矛盾的觀點和預測。自從四千多年前人類發明貨幣,貨幣成為交易媒介、計價手段和財富儲藏工具以來,貨幣政策從來都是被神秘化的,披上了高深莫測的專業光環。貨幣管理很少走到人類政治話劇的前臺。鑄幣和鈔票為人類事物和政治活動的進展提供了某種指引,卻很少充當開拓者的角色。中央銀行的官員是一群“道貌岸然”、最具神秘色彩的人物。當政治云譎波詭之時,他們被請出來充當顧問、提供建議,或者當政治軍事活動將國家搞得亂七八糟或出現巨大災難之時,他們出來幫助收拾殘局、恢復秩序。而當一切平安無事之時,他們就在幕后靜觀其變。他們是變革的跟隨者,不是革命的肇始者。 歐元為所有這一切畫上句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