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現行中國信用評級體系的風險
現行中國信用評級體系是學習美國的產物,美國評級模式幾乎毀滅了國家的經濟基礎,那么,這樣一種舶來品帶給中國的將會是什么呢?
(一)現行中國信用評級體系的缺陷
西方評級體系模式移植中國存在先天性缺陷。 一是認識缺陷。主要表現為:1、盲目崇拜美國評級模式,缺乏獨立的思考和認識,即使美國“老師”的聲譽已在本國一落千丈,也很少有人質疑舶來的評級體系會給中國帶來社會性風險;2、對評級話語權在國家的重要戰略地位理解不夠,認為外國評級機構以合資不控股方式控制中國評級話語權不會構成風險;3、對信用評級的本質理解不深,把評級作為一般中介服務,使植入市場機制的評級體系越來越背離公眾利益;4、缺乏對構建國家評級體系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不完全認同民族評級機構艱辛探索二十年的價值,試圖用行政和資本的力量或“國進民退”或另起爐灶的方式從頭再來;5、支持民族評級機構掌控國家評級話語權尚未形成主流意識,客觀環境使本土機構長期處于孤軍抗爭的境地。上述國家信用評級體系的認識風險在積聚醞釀這樣一種風險——極有可能使中國喪失后危機時代出現的變革國際評級格局的歷史性機遇。 二是體制缺陷。評級機構過多;評級標準建設缺乏制度保障;評級監管多頭負責。如何建立體現信用經濟本質要求和適合國情的中國評級體制一直沒有提上政府的工作日程。 三是機制缺陷。競爭機制使信用級別買賣公開化、合法化,且有愈演愈烈之勢。評級收費模式把評級機構與受評對象利益結合起來,增加了評級風險。
(二)被美國控制評級話語權的風險
美資機構以合資方式控制中國評級市場的目標已接近完成,并廣泛滲透到我國防、金融等眾多關系國家核心競爭力與戰略機密的行業和企業。美國對中國評級話語權的實際控制將對中國構成以下主要危害:1、使中國在一定程度上喪失了金融主權,中國的評級規則和金融產品市場定價要由外國人說了算;2、信用關系已成為中國現代社會的經濟基礎,信用關系穩定與否攸關社會安定與政局穩定,運用評級話語權可以通過破壞信用關系侵蝕中國執政黨的社會基礎;3、通過評級可以便利地掌握中國重要行業的戰略信息、企業技術和經營信息,削弱國家競爭力,直接威脅中國經濟與國家安全。
(三)不能充分揭示風險的后果
現行的中國信用評級體系肯定不能充分揭示信用風險,承擔不了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賦予的責任,影響國家金融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評級不能真實揭示風險還有可能引發類似美國的金融危機,中國這樣的超級經濟體一旦爆發危機必然演變為世界性金融危機,中國各方面的損失將最為慘重。
(四)在付出沉重代價后重建評級體系的后果
檢驗現行評級體系是否合理的途徑有兩條:一是通過信用關系的破壞,發生金融危機;二是通過信用和評級體系發展的不平衡來驗證,付出時間成本和社會代價。這兩種情況都將導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性大倒退,甚至危及執政黨的經濟和社會基礎。經過折騰以后再重建國家評級體系,勢必遲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 梳理對現行中國評級體系風險的認識,可以增強我們的危機意識和使命感,激勵我們創新圖治,用政治智慧和膽識面對中國信用評級體系的戰略抉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