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6日正式開通的太原地鐵2號線,是山西省首條地鐵線路。盡管太原地鐵建設起步晚、規模小、發展慢,錯過了高速發展期,但趕上了高質量發展期,沒有包袱、沒有負擔,一張白紙好繪藍圖。通過對標一流、創新引領,太原地鐵挖掘后發優勢,探索彎道超車。
“相當于一次性建設了兩條地鐵”
全國第一個首條線路即采用全自動運行的城市、全國首個承載全自動運行系統的云計算平臺、全國首條線路所有進出站閘機全部采用基于人工智能的人臉識別技術……太原地鐵2號線沿途經過大型居民區、高科技園區、繁華商業區,是一條極具特色的交通干線,一個個“第一”,為太原市民打造了舒適、快捷的乘車體驗。
市民走出太原市軌道交通2號線緝虎營站。記者 楊晨光 攝
“我們最擔心的就是,建成一條嶄新的落后地鐵。”太原市軌道交通發展公司董事長白曉平說,“一張白紙”為系統謀劃、超前謀劃提供了廣闊空間,但如果止步不前,很快就會淪為“后發劣勢”。
走進地鐵站,最顯眼的當屬閘機上的人臉識別系統和自助售票機。記者現場做了一個測試,進站時,將臉部對準閘機上的人臉識別設備,“嘀”的一聲,即可快速通過。乘客無論持哪種票進站,最多1.5秒就可通過一人,1分鐘可通過40人左右。
“相當于一次性建設了兩條地鐵,除了現實中的地鐵,還收獲了一條數字化的虛擬地鐵線路。”白曉平說。所謂“虛擬地鐵”,就是BIM(建筑信息模型)、區塊鏈、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在軌道交通領域的集成應用。
白曉平說,從設計階段開始,就要求各供應商在提供設備的同時,提供相應的數字模型,包括每個部件的材料、規格、廠商等信息,實現以運營為導向的全壽命周期BIM技術應用。其優勢在于實現設施設備的可視化、智能化,這將大大便于今后對地鐵線路的資產管理、應急管理、健康管理等運維管理。
此外,太原地鐵積極引進各類管理和技術人才,建立兩個院士工作站,創立“5G應用聯合創新實驗室”“軌道交通綜合創新中心”,召開“區塊鏈技術在軌道交通中的應用”論壇,籌建山西省低碳創新聯盟,探索開展碳交易、碳金融等,推進地鐵綠色節能發展。
淡化商業廣告,打造網紅打卡地
中國城市軌道交通資源經營2019年年會數據顯示,受新媒體沖擊,國內主要城市地鐵廣告收入下滑,平均降幅超過30%,一些城市地鐵八成燈箱廣告空置。對于起步晚的太原地鐵來講,傳統商業廣告的路子走不通了。
太原地鐵順勢提出“淡化商業廣告”的差異化競爭目標:利用地鐵公共空間,依托山西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以文化消費驅動為核心,探索全新的“文化+旅游+藝術”模式,把地鐵車站和地下區間打造為一個個自帶流量的網紅打卡地。
五千年文明看山西,游山西就是讀歷史。太原地鐵以“華夏古文明、山西新時代”為主題,邀請中央美術學院對地鐵線路進行文化藝術規劃,全方位展示山西悠久深厚的歷史文化。同時,聘請著名城市藝術家、策展人、文化學者作為顧問,搭建“一帶一路”文化驛站,啟動山西文化傳承與創新工程,尋求國際合作機會,進一步提升地鐵空間的藝術品位。
太原地鐵2號線全線車站裝修以“尋夢晉陽”為主題,裝修造型提取了中國古建筑的結構和色彩元素,結合車站空間特點,以“暖黃灰”作為空間的主要色彩格調,打造“秩序、邏輯、大氣、舒朗”的空間氛圍,在保證簡潔大氣的前提下,展現地方特色文化。
在此基礎上,太原地鐵通過開發手機App,利用高科技手段和互動體驗方式,對厚重歷史文化進行輕盈表達,以此實現細分廣告市場、加大文旅客流輸送等目標,探索良性“造血”機制,反哺軌道交通運營資金。
自我造血,擁抱市場機遇
除了建設運營,地鐵公司還承擔著城市更新、便民服務、旅游開發、文化傳播等功能。立足于城市綜合運營商的戰略定位,太原地鐵主動斷奶、自我造血,在跨界互聯中擁抱市場,探索可持續發展道路。
在用好政府資源和市場資源,確保地鐵沿線和場站周邊土地增值效益和物業效益最大化的同時,太原地鐵積極對接資本市場,以創新模式吸引社會資本。早在2018年5月,太原地鐵就已啟動商業聯盟建設,與地鐵沿線18個行業60余家知名企業達成“跨界互聯,創建龍城新生活”的戰略共識,共同構建全新商業生態系統。
據了解,這一商業聯盟將圍繞市民的“吃、住、行、游、購、娛”等消費需求,搭建消費場景實驗室,借助地鐵導入數據流、商業客源流的優勢,引導市民由傳統的單一消費者對單個商家的消費模式,轉變為單一消費者對整個聯盟的高頻消費模式,在為市民提供實惠的同時擴大商機。
“就像串珍珠一樣,今后太原地鐵在整合沿線商業、文化產業,乃至裝備制造、科技創新等領域都將發揮橋梁紐帶作用。”白曉平說。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803954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