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為期兩天的優化營商環境高級別國際研討會今天(23日)在北京閉幕。在中國營商環境全球排名躍居第31位的新背景下,如何繼續找差距、補短板、向全球最佳水平看齊?來自世界銀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以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等機構的與會嘉賓在現場展開探討。會上觀點指出,優化營商環境不能只看硬指標,還要抓軟環境。
根據世界銀行發布的《全球營商環境報告2020》,中國營商環境排名比去年大幅提升了15位,目前已躍居全球第31位。“第31位”是什么概念?這意味著中國營商環境的全球排名已遠遠超過中國人均GDP的全球排名。
對此,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副行長兼秘書長艾德明(Danny Alexander)在論壇現場盛贊中國在改善營商環境方面做出的努力。“中國在營商環境方面的變化是非常讓人印象深刻的。尤其是監管的透明度和預期性在增強,這很重要,說明中國在不斷地向世界上的領先國家看齊。”
從宏觀經濟來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書記馬建堂說,中國營商環境的大幅改善激發了市場活力,增強了內生動力,釋放了內需潛力。
“前幾天國家統計局正式對外發布了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公報,可以看到,中國的法人單位、產業活動單位等都大幅增加。另外,今年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的年均增長率都在10%以上,網上購物、物流、快遞等都以三年翻一番的速度在增長,經濟新動能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了1/3,經濟結構呈現加快優化升級的良好態勢。”他說。
優化營商環境改革的紅利,讓經濟發展受益。那么下一步,如何繼續找差距、補短板、向全球最佳水平看齊?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認為,在世界銀行營商環境評價的部分指標上,中國的排名還有很大提升空間,比如,還要繼續完善企業破產制度。
他說:“中國經濟現在正處在一個由高速增長轉入高質量增長的階段,整個市場有一個大的出清過程,有其規律性,比如說有些行業過去有100個企業,以后的話可能就是50個企業,甚至只剩20個企業,相當一批企業是要出局的,這就涉及到破產程序,我們的破產退出程序要不斷健全。”
繼續優化營商環境,競爭中性原則的實現程度也是一個重要的標尺。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說:“要確立競爭中性原則,在要素獲取、準入許可、經營運營、政府采購和招投標等方面,對各類所有制企業平等對待,提高民營企業使用土地、資金等要素的機會和可得性。”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也表示:“根本的精神還是在于實現競爭中性原則,推進要素配置市場化改革,這可能是提升營商環境、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最重要的、最關鍵的下一步。”
隨著《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在上月出爐、北京在本月發布營商環境改革3.0版、外商投資法從明年1月1日起實施,一系列動作都顯示了優化營商環境改革正在不斷加速。
經濟學家李稻葵說,盡管中國在世界銀行的排名中取得了顯著的進步,但是不能僅僅滿足“硬指標”的改善,更重要的是抓“軟環境”。他建議,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各地政府要重視解決企業發展中的實際問題。
世界銀行中國、蒙古和韓國局國別業務主任艾卡思(Sebastian Eckardt)同樣認為,營商環境的好與壞難以用幾個指標或數字界定清楚,背后更重要的還是制度性安排的創新。“顯然有很多重要的事情是無法單純用營商環境評價指標來衡量的,比如一個經濟體的開放程度,貿易便利化水平等。中國已經在往大的方面去努力,外商投資法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
蹭熱點欺騙投資者、炒作數字貨幣“割韭菜”、發行“空氣幣”、打著區塊鏈旗號傳銷、詐騙……借區塊鏈之名的招搖撞騙的行為大有抬頭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