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遼寧省國資委集中拿出涉及資產總額近2000億元、就業職工8萬多人的52戶省屬企業,在產權交易所公開推介,吸引各類資本參與混合所有制改革。遼寧省承諾不設準入門檻,不限持股比例,并在混改中推動體制機制變革,從而為提升國企競爭力找到一條有效路徑。
這是老工業基地務實推進國有企業改革攻堅的舉措之一。今年以來,遼寧國企改革發展動作不斷:遼寧省健康產業集團與華潤健康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和階段性工作備忘錄,基本確定重組方式和推進程序,完成審計評估等工作;遼寧省國資委形成省屬企業規范董事會建設和外部董事委派工作方案,以華晨集團、交投集團、時代萬恒3戶企業為試點,“一企一策”明確派出外部董事的人選標準條件;全省地方國企廠辦大集體改革全面推開,到3月末,大連市、盤錦市國企的廠辦大集體改革任務圓滿完成……
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扎實穩步推進的同時,遼寧省屬企業經濟運行繼續保持穩中有升的良好態勢。今年一季度,25戶省屬企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0.4%,實現利潤增長14%,主要經濟指標已連續27個月保持雙增長。
混合所有制改革提質增速
今年3月推介的52戶國企混改項目,是遼寧在競爭性領域的優勢產業和優質資產,其中既包括多家省屬國企的母公司,也包括省屬國企的子企業,涵蓋了冶金、裝備制造、環保服務、商業管理等眾多產業領域。目前,這些項目已在沈陽、大連、北京、上海、深圳等產權交易所掛牌推介,在資本市場引起廣泛關注。
遼寧省國資委相關處室負責人介紹,近年來老工業基地以混改為關鍵點和突破口,深化國資國企改革。遼寧因地制宜、因業制宜、因企制宜,“一企一策”精心制定方案并組織實施。
近期,本鋼集團完成了審計評估等前期工作,與各類潛在意向投資者進行深入廣泛的洽談;遼寧省城鄉建設集團按照“整體混改、不甩包袱”原則,在謀劃混改的同時,研究徹底解決歷史遺留問題,讓企業輕裝上陣。與此同時,遼寧省環保集團、遼寧省工程咨詢集團等新組建集團的混改工作也在積極推進中。
在去年全省完成省屬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項目26個的基礎上,截至今年3月末,遼寧省屬企業有4戶子企業已完成混改。至此,25戶省屬企業及各級子企業中,已實現國有資本與非公資本相融合的混合所有制企業有428戶,混改企業比例達51.26%。
市場化經營機制不斷完善
24歲的馬子蔚原為遼勤集團旗下遼寧會館后勤部監控員,今年他競聘成為考核指標壓力較大的會議部經理,在超額完成任務的情況下,收入增加了將近一倍。
像這樣職位能上能下、收入能增能減的市場化經營機制,正在遼寧國企普遍確立。華晨汽車集團打造共享用工新模式,與一汽大眾、沈陽機床成功合作,實現共享員工1500人,節約人工成本4億元。華晨汽車集團還開拓輔業剝離、創新創業、自主擇業、外包轉內包等9條人員優化通道,2017年以來累計盤活和妥善分流富余人員5538人,實現員工能進能出。本鋼集團全面啟動“定崗、定編、定責、定薪”工作,將機構層級由7級減至5級,機構總量壓減23%,精減人員從科學設置干部職數開始,削減處級干部15%,科級干部減少40%,并使生產廠礦管理業務人員比例降至8%以內。
“這些結合自身實際制定的‘三項制度’改革方案得到落實,將大大激發國企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力。”遼寧省社科院副院長梁啟東說。
今年一季度,遼寧省屬企業勞動生產率同比增長8.83%,人工成本利潤率同比增長7.99%。同時,遼寧省屬國企規范董事會建設、外部董事委派、市場化選聘職業經理人等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的工作方案也已形成,這些將對國企發展帶來新的提升。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向縱深
3月末,遼寧省屬企業平均資產負債率同比下降0.7個百分點,低于2月末全國地方國有企業平均水平9.6個百分點,企業帶息負債總額連續3個月保持同比下降趨勢,“三項費用”占營業收入比重按可比口徑下降0.6個百分點。
“這表明,國企降杠桿減負債防風險工作都得到扎實推進。”遼寧省國資委相關負責人說。此外,今年以來,遼寧省國資委繼續推進市場化債轉股工作。截至3月底,東北特鋼、營口港等企業簽訂市場化債轉股框架協議1100多億元,落實到位資金820億元。
在防風險的同時,遼寧著力提升國企創新能力和對外開放水平。遼寧省國資委完善考核機制,對省屬企業增加高質量發展考核指標,將研發投入視同利潤。遼寧各家省屬企業積極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目前全省地方國有企業建成省級以上研發中心達百家。
今年一季度,本鋼集團高新技術產品產值超過74億元;遼漁集團有序推進《南極磷蝦漁場形成機制與資源高效利用關鍵技術》國家重點研發項目實施,加快構建海洋食品產業技術創新體系;時代萬恒依托新能源板塊制定收入、利潤目標。
同時,遼寧多家省屬企業積極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和遼寧自由貿易區建設,廣泛開展國際產能合作,擴大進出口貿易,其中本鋼集團年初以來實現對外貿易額3.2億美元。
?
一些中小餐飲企業負責人向《經濟參考報》記者反映,部分外賣平臺利用強行下架、提高傭金費率等手段要求商戶簽訂“獨家協議”,導致不少中小餐飲企業外賣訂單銳減,經營狀況堪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