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瀕臨破產,到年收入超過2300億元;從一款產品、一項技術、一個業務,到一片新市場,再到一條新產業鏈;從蝸居濰坊,到全球遍地開花……多年來,濰柴踐行高質量發展理念,開拓出一個更加均衡、多元發展的企業,國際化運營越來越成熟,朝著全球化強企的目標邁出堅實步伐。
濰柴工業園航拍圖。(資料照片)
?
從瀕臨破產到年收入2300億
在計劃經濟時代,濰柴集團的前身——濰坊柴油機廠曾幾度輝煌,然而到了1998年,擁有上萬人、建廠50多年的濰柴卻虧損3億元,已6個月發不出工資,人心渙散,瀕臨倒閉。
也正是始于1998年的大刀闊斧的改革讓濰柴走上發展的新征程,開始了高質量發展之路。時任濰柴廠廠長的譚旭光帶領濰柴將三分之一資產和職工隨高速機主營業務剝離出來成立濰柴動力,三分之一的中速機業務和職工留在集團母公司,剩余的三分之一非主營業務整體帶資分離改制,回歸市場化運營。
按照企業運營的規則,突出主業的部分留下,一些零部件企業全部改成了民營機制,這是濰柴當時的重大突破,打破鐵飯碗和大鍋飯,建立干部能上能下、員工能進能出、工資能升能降的市場機制。改革后,管理人員減少了七成。不到三年時間,企業實現扭虧為盈。
在濰柴的改革歷程中,堅持創新、高質量發展始終是核心抓手。
十多年來,無論市場如何變化,濰柴始終保持在研發上的高投入,每年研發投入占比超過5%,達到了國際領先企業水平,僅發動機板塊研發投入就超過150億元。2008年,濰柴的研發團隊只有250人,2018年全集團國內企業研發人員達4300多人。
在濰柴集團的一個實驗室內,十幾臺電腦在同時記錄著不同的試驗數據,卻無人值守。
濰柴集團品牌管理部工作人員說,這是自動試驗,不同的電腦在模擬不同的路況試驗,檢驗發動機產品的極限性能。
像這樣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試驗每天都在進行。普通道路、砂石道路、常溫、高溫等不同的路況對產品的性能和使用壽命的影響差別很大。工作人員將事先采集好的這些不同條件下的數據輸入,就可以在實驗室內完成對產品的性能測試和檢驗。濰柴不斷的探索使得發動機油耗不斷降低。
“關鍵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企業命脈,必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濰柴集團董事長譚旭光說。
2018年6月20日,濰柴動力日本東京科技創新中心揭牌成立。這是濰柴繼在美國芝加哥、德國亞琛建立科技創新中心之后,在海外成立的又一科技創新中心。至此,濰柴已搭建了覆蓋中、美、法、德、意、日等國的全球協同研發平臺,正匯聚全球前沿科技資源,搭建起輻射全球的前沿創新體系。
高質量發展背景下,一批中國企業力求在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加速重構的過程中實現趕超。其中,制造業企業首當其沖。能源是制造業轉型升級和走出去的重要驅動力,新能源是其中重要組成部分。
濰柴早已開始布局新能源產業。2016年,濰柴動力收購了國內燃料電池企業弗爾賽34%的股權,邁出了進軍燃料電池領域的第一步。2018年12月,濰柴動力又投資2800萬英鎊增持英國錫里斯動力控股有限公司的股份比例至20%,在固態氧化物燃料電池技術領域布局。
通過一系列高質量發展的創新舉措,濰柴的產品不斷豐富,業務門類不斷拓展,在營收和業績方面的積極效應開始逐漸顯現。2018年,濰柴年營業收入超過2300億元。
從發動機到多元化生態發展
盡管發動機仍是核心產品,但與過去相比,濰柴早已從一家蝸居山東濰坊的單純發動機企業,蛻變成了以產業鏈動力總成為核心、智能物流為新業態的多元化生態結構的國際化企業。
2018年中國首屆國際進口博覽會期間,濰柴旗下的眾多海外品牌——來自德國的無人駕駛的林德叉車、美國德馬泰克的智能物流裝備等,受到中外觀眾關注。人們在不經意間發現,濰柴原來不是單做發動機的企業。
而在過去,大功率發動機幾乎囊括了濰柴動力所有的業務結構。財報顯示,2004年濰柴動力銷售13.45萬臺柴油發動機,其中重型卡車占比61.8%、工程機械占比35.3%,單一發動機業務模式盡顯。
2004年3月,濰柴動力在香港上市。上市一年后,濰柴動力開始進行產業的前向整合,開始了“產品經營+資本運營”雙輪驅動發展。
2005年8月,濰柴動力花費10億元把湘火炬收入囊中,這是國內第一個交易金額超過10億元的并購項目。
湘火炬當時是西部知名的汽車集團,擁有陜西重汽、法士特齒輪、漢德車橋等多家子公司,擁有完整的重卡產業鏈。這次收購,讓濰柴動力實現了從單一發動機廠商向動力總成系統供應商的轉型,也奠定了濰柴在重型商用車領域的核心地位。
“當時的制造業企業,大部分還沒認識到并購帶來的效益,只知道靠產品經營創造價值,不知道靠資本運營創造價值。”譚旭光說。
收購完成后,濰柴動力成功構筑起“濰柴發動機+法士特變速箱+漢德車橋”的動力總成產業鏈,經營數據的突飛猛進,也印證了“雙輪驅動”的效力。
在其后的國際化進程中,濰柴動力又戰略重組了德國凱傲集團,收購了美國德馬泰克,前者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工業叉車制造商,后者作為一家全球物流倉儲業務排名第三的企業,其在智能物流裝備領域具備突出產品優勢。就此,濰柴動力整合凱傲、德馬泰克,打造了一條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智能物流黃金產業鏈。
目前,濰柴動力發動機全系列產品結構更加均衡,高附加值產品占比不斷擴大,重卡發動機市場份額連續三年提升。以2017年為例,濰柴動力有絕對領先優勢的大功率12-13L產品銷量為21.6萬臺,實現翻番增長,占發動機總銷量的35%。
如今,濰柴動力在發布業績報告時,會以“動力系統是核心、整車整機為龍頭、智能物流整體解決方案為牽引”來展示自己的業務結構。
濰柴動力智能化生產線。(資料照片)
全球布局打造世界強企
按照并購整合、產能輸出、技術合作三大國際化方略,濰柴動力相繼并購整合法國博杜安、德國凱傲集團和林德液壓、美國德馬泰克、美國PSI公司等企業;落地當地制造,建設印度工廠、白俄羅斯馬茲濰柴發動機合資公司等。今天的濰柴已在全球版圖建立起一個“超級大家庭”,搭建起以中國總部為核心的遍布全球、相互協同的業務群落。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濰柴發現了來自大洋彼岸的機遇,開始探索實施海外整合。濰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裁孫少軍說,并購法國博杜安,因為它與濰柴動力有著相同的起點——船用發動機,且互為補充——在產品結構上,博杜安填補了濰柴動力的16L以上功率段柴油機的空白;在市場上,博杜安依靠濰柴龐大的服務網絡開拓亞洲市場,濰柴動力則借助博杜安的品牌影響力及渠道,加快博杜安國產化發動機打入歐美市場。
除了資本并購,濰柴還嘗試將其制造模式復制到海外。2014年,濰柴以輕資產方式在印度浦那成功組建發動機生產廠,并實現當年投產、次年盈利。目前,印度工廠已具備多品種生產能力,產品輻射南亞周邊市場。
在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中白“巨石”工業園,中白員工在濰柴馬茲合資工廠操作著生產設備,一臺臺發動機正有序下線。這個工廠的建設僅歷時7個半月,當年建設、當年投產。
類似這樣的國際產能合作,已成為濰柴海外業務高質量發展的助推器。除了白俄羅斯馬茲項目投產,2018年以來,濰柴還布局了多個產能合作項目。
2018年9月,第四屆東方經濟論壇期間,濰柴與俄羅斯卡瑪斯集團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合作生產滿足俄羅斯排放標準的發動機。
走進濰柴的展廳,可以看到紅色小旗已經插到了法國、德國、美國、印度、俄羅斯、加拿大、白俄羅斯等全球各主要市場的版圖上。
“濰柴每一次重組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與主業相關聯,都沿著動力的主軸進行延伸。”譚旭光總結道,有的企業并購與主業完全無關,有的企業擴張僅僅是產能、市場的疊加,而濰柴的模式卻是“補短板、調結構”,資本走出去,技術引進來,加快落地,實現高質量發展。
面向未來,濰柴發布2020-2030戰略,到2020年傳統業務要超越世界一流水平,到2030年新能源業務要引領全球行業發展,進入萬億企業俱樂部,打造受人尊敬的國際化強企,成為競爭力持續提升的世界500強公司。
?
來自上海的季女士是愛馬仕上海恒隆廣場店的常客。她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在提出要購買某款包的時候,該店的銷售明確表示要求“配貨”,并且告知“配貨”的物品不含皮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