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11月中旬的一波迅疾上漲之后,債券市場做多情緒稍有降溫,國債期貨總持倉量在價格創下年內高點之時也達到了年內高點,隨后倉位隨價格開始下降。國債期貨這種“減倉式下跌”和2017年四季度的下挫極為相似,不過與2017年不同的是,2017年四季度是債券市場“硬抗”了兩個季度之后不得不“止損”導致的“清倉式下跌”,而今年則是債券景氣度提升之后的“止盈”出場。相比于一年前清倉止損的市場出清,無疑當前的市場是更為健康的回調,更透露出市場看多做多情緒仍在、市場勢能依舊在多頭的特征。由于部分機構投資者需要鎖定年終收益、重新調配倉位、回籠流動性等行為導致剩余的行情略有“垃圾時間”的感覺。除去機構調倉等常規行為,當前的降低倉位既是在鎖定2018年投資收益,又是在規劃布局2019年的投資方向和策略。對比2017年四季度,2018年四季度債券市場處在截然相反的鏡像當中。
債券市場的焦點是主導當前行情走勢和投資者行為的主要因素和邏輯。眼下經濟增長動能邊際下行和“寬信用”政策效應托底之間的博弈,依舊是市場的焦點所在。2018年內外因素交織共振,在經濟基本面預期和現實不斷印證和顛覆的同時,貨幣政策也經歷了反轉——從2017年的“穩中趨緊”到2018年上半年的“穩中趨松”、再到2018年下半年的“寬信用”。若非10月份融資供需雙雙走弱,債市的一飛沖天或還要經歷更多波折?;?018年國債、政策性金融債和高等級信用債收益率已經顯著下行,2019年基于相同預期的主導邏輯還能帶來多少盈利空間?現在的考量不僅是對2018年剩下的一個月,更是基于2019年股、債、商、匯等大類資產相對估值的比對,債券市場步入“垃圾時間”實屬意料之中。
債券市場的盲點是未來可能會取代當前主邏輯的潛在因素和矛盾。2017年四季度債券市場清倉式下跌之后,市場即掀起一波實打實的做多浪潮,這就是市場將當前的主邏輯簡單線性外推的結果。
綜合市場的焦點和盲點,有一點相對確定的是:在2016年至2017年的低波動率狀態結束之后,2018年金融資產迎來波動率的回升,而影響2019年市場波動率的因素又難以在11月末的時間點被完美估量,多種潛在因素的復雜性,或導致波動率在2019年繼續抬升,債券市場超預期的行情和事件或還將頻繁閃現。因此年底之前波段性的行情或難以再現,靜觀其變是現在最佳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