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是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做好金融工作的重要命題。在中城銀信董事長張佩宏看來,片面強調金融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資金支持的認識并不利于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產融結合的模式能夠將兩者有效結合,有效讓金融為實體‘輸血’,也可讓實體經濟反哺金融,降低風險,實現共生共榮。”
在這一理念帶動下,中城銀信圍繞產融結合進行布局,在清潔能源、大農業產業的基礎上,已形成了擔保、創投、農業投資、基金管理等創新性金融業務體系,進入良性互動的產融結合創新發展之路。尤其是農業投資業務,涉及農業擔保、農業基金、農業保理等,全方位服務“三農”和中小微企業。
對于未來發展,張佩宏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專訪時,直言長期看好農村金融領域,“其實農村金融發展的難點有二,一是農業生產周期性、季節性強;二是農民征信難、風控難。那么對投資者來說,無非就是要解決縮短回報周期、增加收益和有效控制風險的問題。”
“近三年的農村金融發展方向可以概括為三點,即信息科技化、金融一體化和產業立體化,需要根據這幾個關鍵點來設計符合現階段性的農村金融商業模式,滯后或超前都不合適。”張佩宏補充道,我們在這一基礎上,形成了符合企業自身特色的科技金融+核心農企供應鏈+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農村金融商業模式。
在湖北襄陽,中城銀信將閑散小塊土地集中流轉,總承包1.5萬畝土地,合作投資建設了現代化農業項目,上半年種植土豆,下半年種植高粱,分別與全球五百強食品企業達成“土豆訂單式”種植與采購,用于加工成各種口味的薯片;與國內A股高市值知名國酒企業達成“高粱訂單式”種植與采購,為釀造茅臺酒提供原料。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與農民的收入。
值得一提的是,中城銀信借助互聯網、金融工具、大數據等工具,使產業與消費者有效對接,形成產業閉環。金融在其中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嵌入行業生態,助推實體經濟。比如,在農業的生產過程中,種子、農藥、化肥,加工……任何一個環節,如果出現資金需求,都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獲得融資,使資金順利周轉。
未來,張佩宏表示公司將在風控領域、農業供應鏈金融領域等方面力爭做到極致,不斷完善健全合規體系建設。讓投資和融資交易變得更加透明、簡單、高效,也為用戶提供來源安全,有保障措施、期待回報穩定的金融服務產品。同時結合當前行業現狀,將大數據風控、金融科技、場景應用等帶入農村,服務廣大下游小微、中小實體企業及農戶,借此彌補涉農貸款風險短板,解決小微、中小實體企業及農戶貸款難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