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界論證了10年之久的個稅遞延養老險終于靴子落地。財政部等部門4月12日發布的《關于開展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的通知》表示,自2018年5月1日起,在上海市、福建省(含廈門市)和蘇州工業園區實施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試點期限暫定一年。
分析認為,我國個人商業養老保險在稅延這項政策的強力助攻下,將迎來黃金發展期,全國開展后每年新增保費將在3000億元級別。
專家指出,按試點政策,我國個稅遞延型養老保險采取EET模式,即繳費和投資環節不繳稅,領取環節再繳稅。由于邊際稅率不同,對于投保人有一定的稅收優惠,從而可以提升需求,撬動個人購買商業養老保險的積極性。
根據試點通知,保費扣除限額按照當月工資薪金、連續性勞務報酬收入的6%和1000元孰低確定。到期領取商業養老金時,其中25%部分予以免稅,其余75%部分按照10%的比例稅率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
根據記者粗略計算,以一個30周歲的上海白領為例,30周歲開始繳納稅延養老險,月繳保費1000元,一年1.2萬元。則到60歲開始領取養老金時,36萬元本金的保費,按照年化5%的投資收益率復利計算,可以得到約83.7萬元。扣稅后,按15年領取的話,每月可領取約4300元。
值得關注的是,根據試點政策,不僅納稅個人可以投保,私營業主等人群也可以,這點超出市場預期。究竟多少收入的群體投保最受益?根據平安養老險測算,月收入超過5000元以上參加投保都可以享受到稅收優惠的政策紅利,中等收入以上的人群最歡迎。
太保相關負責人表示,太保始終積極參與國家關于稅延養老保險政策的課題研究,目前已從產品、技術、人才、服務等多方面著手做好了相關準備,政策正式試點、公司獲取相關資格后即可開展銷售。
稅延養老保險不僅直接帶動保費增長,平安養老險董事長甘為民認為,對保險公司而言還是一次改革機遇,考驗產品、運營、投資、制度、系統等多方面能力,也是新時期保險公司拓寬業務范圍,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的機遇。
與發達國家橫向相比,目前我國商業養老保險發展仍較為滯后。綜合國際市場經驗看,稅延養老險中長期影響顯著,將成為保險業重要的利潤增長來源,同時完善我國社會養老保障體系。
中國太保壽險健康養老事業中心相關負責人認為,“未富先老”是我國發展進程中無法回避的基本國情,老齡化進程的不斷加速,給我國“多層次、混合型”養老保障體系的建設帶來了嚴峻考驗。而稅延養老保險政策試點能夠有效促進養老保障三支柱的發展壯大,增強養老保險體系的可持續性、滿足個人多樣化的養老需求、提高人民群眾的養老保障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