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海證券“蘿卜章”一波未平,廣發銀行又報案了。12月26日,廣發銀行發布公告稱:針對近期有不法分子假冒該行惠州分行名義出具虛假銀行履約保函一事,已向當地公安機關報案,一切以公安機關調查結論為準。
本周廣發銀行和浙商財險輪番上演公告大戰。自招財寶上周曝出數億元僑興私募債違約以來,各方扯皮,由此牽出的金融鏈條觸目驚心。私募債是高風險產品,把它包裝成隨時變現的定期理財,涉嫌誤導投資者。浙商財險和廣發銀行的“真假保函”已躍升為新的“蘿卜章”事件,兩家主體幾番交鋒,真相依舊不明。
經過半年左右的平息,債市,再次以成災的形式回歸公眾視野。事情演變成這樣,可能并不在投資者意料之內,債券市場跌成這樣,恐怕更是出乎很多機構的預計?!疤}卜章”事件卻將原有閉環打破,影響的不僅僅是某單項債券數億資金的問題,而是整個市場的信用危機,而這個市場背后還牽連著全盤的杠桿和流動性風險。
與上半年集中在鋼鐵、煤炭等行業的違約不同,當時去產能與穩增長并進,不差錢仍是市場的主旋律。進入11月,人民幣入籃后的跌跌不休在特朗普當選后進一步加劇,與此同時,美聯儲兌現加息,美元強勢回歸,美債收益大幅增加。
表面上,當前債券的暴跌是因為機構的信用風險頻出,債市巨大的、不可言說的灰色杠桿地帶浮出水面,而當央行還是回收低成本的流動性時,這些風險事件讓本來就偏緊的流動性雪上加霜。
實際上債券市場流動性收緊更是“資金荒”卷土重來的體現,在人民幣貶值預期以及中美利差逐步縮小之下,中國債市吸引力大幅下降,由此導致的是資本開始大幅外流。
抑制錢荒有賴于央行投放流動性,而債市回調有賴于經濟和通脹的回調。但在國內通貨膨脹水平較高的情況下,未來貨幣政策維持寬松的可能性越來越小,利率無下行空間,央行甚至存在加息的可能,流向債市的資金難免相對有限。
另外,銀行限制表外理財的政策出臺后,會縮減部分資產不足的農商行、城商行理財規模,債券市場又是理財產品的重點投資對象,對債券市場構成打擊。
“錢荒”重來,低息調檔,不只債市日子不好過。未來房地產市場恐怕也會出現這種因為資金管控而下行的局面。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關于房地產,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要“管住貨幣”,銀行的按揭額度會大幅度壓縮并非沒有道理,未來很有可能出現貸不到款的現象,這也就意味著銀行的資金會減少流入房地產。
一系列“蘿卜章”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債市的容量遠超股市,一旦有差池,創傷肯定比去年股市大得多。經過兩年多的寬松、加杠桿下,整個債券市場杠桿極為錯綜復雜,如何管控信用危機正在考驗監管層,從這個角度說,債市的系統性危機渡過了,應該就是債市化繭成蝶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