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12月14日至16日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透露了哪些重磅信號?宏觀調控會有哪些新內涵?且看財經大咖逐一點評。
穩中求進: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會議指出,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也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方法論,明年貫徹好這個總基調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穩是主基調,穩是大局,在穩的前提下要在關鍵領域有所進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奮發有為。
點評:
恒豐銀行研究院商業銀行研究中心負責人吳琦表示,穩中求進是2017年經濟工作的一個總基調。自201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以來,穩中求進就一直是我國經濟工作的總基調,是治國理政的總綱領。其中,穩是進的前提和基礎,穩增長就是要把握好節奏和力度,防范化解金融風險。進是穩的目標和支撐,進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要推動經濟發展,保持經濟繼續運行在合理區間。二是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更加主動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增強持續增長的動力,推動經濟發展從量變到質變的跨越。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楊志勇表示,2017年中國經濟有望繼續“穩中求進”,經濟增長率可能在6.5%左右。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繼續深化
會議指出,2017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會議指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終目的是滿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給質量,根本途徑是深化改革。會議還指出,明年要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點評:
吳琦表示,繼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適度擴大總需求是2017年經濟工作的兩個立足點。首先,要立足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宏觀調控思路。自2015年11月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首次提出以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成為貫穿我國經濟工作的主旋律。其核心在于依托供給側的結構性調整和定向性優化,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提高投資有效性,培育和升級經濟持續增長的動力。其次,要立足適度擴大總需求的總體框架約束。其核心是要立足消費升級的需求,充分發揮消費升級的引領作用和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注重相機、靈活、適度調控,把握好重點、節奏、力度,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造良好宏觀環境和市場機制。
楊志勇表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讓中國經濟活力釋放的重要舉措。“三去一降一補”的有效實施需要財政政策的強有力支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要讓市場恢復應有的活力,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改革過程艱難且充滿不確定性,需要財政的強有力支持。
財政政策:將更加積極有效
會議指出,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效,預算安排要適應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降低企業稅費負擔、保障民生兜底的需要。
點評:
楊志勇表示,降低稅費負擔,就意味著本來可以獲得的財政收入需要讓渡出去,但這體現了政府與企業共渡難關的精神,是財政在幫助企業應對國內外復雜經濟環境的挑戰。市場充滿了不確定性,決定了財政政策必須盡可能靈活,并充分利用市場手段,以盡可能低的代價實現政策目標。
貨幣政策:要適應貨幣供應方式新變化
會議指出,貨幣政策要保持穩健中性,適應貨幣供應方式新變化,調節好貨幣閘門,努力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和機制,維護流動性基本穩定。
點評:
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表示,我國貨幣供應方式確實在發生變化。以前,外匯占款是我國基礎貨幣投放的主要方式,但是目前我國外匯占款已經連續13個月下降,這對我國流動性造成一定壓力。在外匯占款減少的情況下,央行仍可以運用調整存款準備金率、PSL、MLF等方式來完成基礎貨幣供應,保持流動性供應穩定。他預計,2017年M2增速可能還在12%左右,保持貨幣供應量合理。
花旗集團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劉利剛則認為,“適應貨幣政策供應方式新變化”是指進行有目標的注入流動性,比如延續今年央行通過對政策銀行的流動性注入來支持實體經濟和“一帶一路”的基建投資。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陳冀認為,未來,貨幣政策還是會整體上維持穩健偏中性的基調,工具使用上可能會運用PSL、MLF等工具,這種工具的定向效果更好,能夠針對支持的方向做更多傾斜,優化信貸投放結構,真正讓信貸投放到需要支持的企業上去。
防控金融風險:要放在更加重要位置
會議指出,要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決心處置一批風險點,著力防控資產泡沫,提高和改進監管能力,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
點評:
溫彬表示,目前外部環境發生很大變化,美聯儲加息后,美元指數走強,債市下跌,個別國家也開始考慮加息,這些都將引發國際資本的流動。我國已經開放到很高的程度,容易受到美聯儲貨幣政策溢出效應的影響,所以加強對金融風險的防控是十分必要的。溫彬認為,明年可能的風險點有房地產市場風險和金融市場流動性風險。在金融市場方面,最近一段時期由于資產荒的存在,不少金融機構加大了債券投資,并采取期限錯配和加杠桿的手段,加劇了金融體系的流動性風險。央行目前運用“縮短放長”的流動性調控手段,促使金融機構去杠桿,對控制金融體系風險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表示,信用風險也是明年值得關注的風險點之一。經濟結構調整還沒有完全完成,伴隨著去產能和去杠桿的進程,銀行的不良貸款仍將上升,債券違約也會發生。不過,信用風險應該還是在可控的范圍之內。
浙商銀行經濟分析師楊躍表示,“一批風險點”、“資產泡沫”的表述說明中央對目前經濟金融領域存在的風險隱患有著非常深刻的認識。
去產能:要防止已經化解的過剩產能死灰復燃
會議指出,去產能方面,要繼續推動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要抓住處置“僵尸企業”這個牛鼻子,嚴格執行環保、能耗、質量、安全等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創造條件推動企業兼并重組,妥善處置企業債務,做好人員安置工作。要防止已經化解的過剩產能死灰復燃,同時用市場、法治的辦法做好其他產能嚴重過剩行業去產能工作。
點評: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元春表示,去產能不會一蹴而就,而是持續、曲折的過程。這里既有產品價格、產能利用率等因素影響,也涉及到利益的博弈。有些地方注重用行政手段去產能,一旦市場發生變化,“僵尸企業”就往往死灰復燃。他認為,去產能最終還是要通過市場和法制手段推動。政府應該以市場為主體,強化標準監管,通過提高技術、安全、環境等的門檻,淘汰落后產能。
去庫存:重點指向三四線城市
會議指出,去庫存方面,要堅持分類調控,因城因地施策,重點解決三四線城市房地產庫存過多問題。要把去庫存和促進人口城鎮化結合起來,提高三四線城市和特大城市間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提高三四線城市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水平,增強對農業轉移人口的吸引力。
點評:
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張車偉認為,要把去庫存和促進人口城鎮化結合起來,提高三四線城市和特大城市間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就應放眼整個大都市圈進行統籌規劃。此外,大城市在向外擴張的同時,還應把醫療、教育等公共資源和服務同時跟進、合理配置,最終促進人口的空間優化。他建議,在疏解特大城市中心城區非核心功能的過程中,應積極推進戶籍改革,對接產業轉移,合理規劃產業布局。同時,保護小城鎮的生態、歷史文化等要素,走特色城鎮化道路。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深入推進
會議指出,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把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放在突出位置,狠抓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品牌創建、質量安全監管。要加大農村環境突出問題綜合治理力度,加大退耕還林還湖還草力度。要積極穩妥改革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抓好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做好政策性糧食庫存消化工作。細化和落實承包土地“三權分置”辦法,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明晰農村集體產權歸屬,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利。統籌推進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要嚴守耕地紅線,推動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加快落地,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廣辟農民增收致富門路。
點評: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認為,改革任務重、難度大,當務之急是推進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要保證優勢產區生產更好的糧食,其它地區生產適應當地環境、適銷對路的農產品,真正提高農業生產的質量和效益。
振興實體經濟:堅持創新驅動發展
會議指出,要著力振興實體經濟。要堅持以提高質量和核心競爭力為中心,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擴大高質量產品和服務供給。要樹立質量第一的強烈意識,開展質量提升行動,提高質量標準,加強全面質量管理。引導企業形成自己獨有的比較優勢,發揚“工匠精神”,加強品牌建設,培育更多“百年老店”,增強產品競爭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既要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也要注重用新技術新業態全面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點評:
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徐佳賓說,抓住實體經濟,是抓住經濟發展的要義,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振興制造業,應該把促進制造業提質增效作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他說,經濟發展新常態背景下,黨中央強調質量提升、創新驅動、品牌建設,倡導“工匠精神”,正是牽住了實體經濟發展的“牛鼻子”。質量意識、品牌意識應貫穿于生產流通消費的全過程。
暨南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金山表示,穩中求進,“進”表現為:順勢(規律)而變,因時(環境)而變。發揚“工匠精神”,培育更多“百年老店”,這是實體經濟的根基。
房地產:“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
會議指出,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定位,綜合運用金融、土地、財稅、投資、立法等手段,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國情、適應市場規律的基礎性制度和長效機制,既抑制房地產泡沫,又防止出現大起大落。要在宏觀上管住貨幣,微觀信貸政策要支持合理自住購房,嚴格限制信貸流向投資投機性購房。
點評:
吳琦表示,房地產市場明確了“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是本次會議的主要亮點之一。房價上漲過快是2016年經濟工作出現的主要問題之一,2017年房地產市場的主調為平穩發展,中央在今年出臺的一系列房地產相關政策會延續到2017年。建立房地產基礎性制度和長效機制也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需要后續相關政策細則的出臺和落實,包括稅收制度、土地制度、信貸制度、民生保障制度等。
改革:更好發揮牽引作用
會議指出,要按照統籌推進、重點突破的要求加快改革步伐,更好發揮改革牽引作用。要深化國企國資改革。要加強產權保護制度建設。要穩妥推進財稅和金融體制改革。要深入研究并積極穩妥推進金融監管體制改革。要推動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加快出臺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方案。要有重點地推動對外開放,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要完善跨部門的統籌機制,加強對財稅、金融、土地、城鎮化、社會保障、生態文明等基礎性重大改革的推進。
點評:
吳琦表示,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是2017年經濟工作的5個關鍵詞。與2016年相比,新增了促改革,并將其列為僅次于穩增長的第二位,充分體現了在穩增長前提下,加快改革步伐、更好發揮改革牽引作用的信心和決心,并將在國企國資改革、財稅和金融體制改革、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等領域推出一批具有重大牽引力度的改革舉措。
(部分點評摘自新華社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