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加強養老服務專業人才的培養,過去10余年,許多高職專科院校辦學招生。記者采訪發現,遍地開花的院校卻多招生遇冷,此外,由于勞動強度高、工資水平低、社會認可度不高等諸多因素,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的科班畢業生在一線養老護理崗位上的流失率高居不下,甚至超過七成。(7月5日《北京青年報》)
伴隨著社會變遷,傳統的居家養老模式受到猛烈的沖擊。一方面,人口結構老齡化,養老服務需求多元化、個性化;另一方面,社會流動的加速,讓家庭結構小型化、空巢化成為一種堅硬的現實。從居家養老向社區養老、社會化養老過渡,離不開專業人才的社會支持。
在旺盛的市場需求面前,養老服務專業人才并不愁就業;只不過,這些“香餑餑”卻不愿意追求“保守的穩定”,許多人選擇了轉身離開。不論是工資待遇偏低,還是發展空間有限,抑或歸屬感不強、身份認同缺失,當年輕人對職場的生存生態不滿,在生存理性的驅使下,他們往往會改弦易轍。
養老服務專業人才所面臨的困境,是許多新興職業的公共問題。 筆者的本科同學分為社會學、社會工作兩個方向,許多同學畢業之后并沒有從事與專業相關的工作;即使工作和專業對口,也有不少同學后來選擇了跳槽。可是,依然有少數同學選擇了價值堅守,深圳市人大代表、坪山新區大同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總干事尹丹就是他們當中的優秀代表。
據尹丹介紹,深圳市每年都有20%的社工流失,坪山新區社會建設局為此還專門出臺了社工人才扶持辦法,對社工進行補貼,“根據社工的工作年限,每個月補助200到1000元不等,直接進社工荷包,不經過機構。”盡管地方政府對社工扶持力度較大,但社工的薪酬整體偏低;到了適婚適育年齡,待遇跟不上去,人才流失很難說不是一種必然。
養老服務行業的發展,需要公共部門的“制度補血”。然而,如果一味地依靠“輸血”卻缺乏“造血”能力,養老服務行業依然難以做大做強。一方面,養老機構要提升專業化、規范化水平,吸引消費者“用腳投票”;另一方面,養老機構也要進行改革和創新,讓出一部分機構利益,讓員工的“錢袋子”更加豐盈。
強化物質激勵,提升社會認同,只有“讓勞動更有價值,勞動更有尊嚴”,養老服務行業才會吸引更多專業人才。養老服務既具有一定的市場屬性也具有一定的公益屬性,需要公共部門、養老機構和民眾在良性互動中分擔責任。給予那些契合社會需求和公眾利益的新興職業更多的制度護佑和人文關懷,有助于呵護小樹苗成長為參天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