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宋曉梧首先是高度評價了“十二五”規劃。他說,“十二五”規劃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有一個很大的指導思想轉變。不再突出G D
P增長指標的重要性,而是更多地強調民生,并且明確提出來就業優先,而不是G D P優先。
“十五”規劃、“十一五”規劃的時候往往先把G D
P指標定出來,保證在五年期間G D P平均增長的一個速度,比如說8%。然后把G D
P增長8%分解,具體到外貿出口增長多少,投資、消費增長多少。隨后再進一步分解,圍繞G D P增長8%制訂交通運輸、煤電等等的具體指標。總之就是以G D
P指標為中心展開規劃。
宋曉梧談到了當前的經濟走勢。他說,“十一五”期間中國總體經濟發展還是一直保持高速,在2008年爆發國際金融危機以后,中國率先走出了經濟危機的陰影,并且綜合實力有很大的增強。G
D
P已經超過了日本,現在成為世界第二。問題是這在后來成為了很多人論證中國政府作用應該進一步加強的理由之一,認為中國政府的強大作用可以使經濟很快發展。并且提出觀點:既然前一階段發展這么好,在全世界十多年保持經濟發展速度領先,那么就按照原來那條路走不是很好嗎,我們自己為什么要提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宋曉梧說,發展是有階段性的,并不是說有以前的成功經驗就可以保證以后仍然可以按照同樣的路子走下去。中央提出來的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有現實根據,有實質指向的,對中國的體制來說很有針對性。在新的歷史時期,國際環境和國內環境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能不能很好地適應國際和國內形勢的變化,進一步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對中國經濟的長遠發展來說非常重要。
今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中國正面臨著嚴峻的國際形勢。希臘政府債權危機,意大利政府下臺,法國也有一定的債務危機,美國債務危機引發了占領華爾街運動,世界經濟形勢并不像有一些人估計的那么樂觀。在今年年初中國經濟50人論壇內部討論的時候,有一些同志認為國際金融危機陰影已經徹底走過去了,國內形勢也挺好,所以應該在當前這個時期繼續抓住經濟發展不放,經濟總量把美國超過了再說。甚至還有一種看法認為,美國、歐洲遇到的危機反過來更證明中國前一段政策的成功。可是我們必須認識到,中國現在實際上已經成為了世界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外需受到很大的影響,就會馬上影響國內的出口和就業。隨著歐洲債務危機和美國債務危機不斷的惡化,全球經濟并不是原來想象的那樣會呈現V型復蘇,至少也是W
型的,好了沒兩年就出現了二次探底,之后的情況還很難預測。
由于中國經濟運行中深層次矛盾的存在,中國未來在保持經濟平穩運行方面難度也很大。從經濟指標來看,今年確實有一些指標不錯,比如說城鄉差距今年有所縮小,但是也存在很多問題。比如說中國面臨的通貨膨脹形勢還比較嚴重,雖然近期往下降了一點但是仍然比較高;另外一些中小企業也遇到了比較大的困難。更嚴重的是消費需求增幅回落了,上半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際增長12.1%,比去年同期降低3.6%。同時,高耗能產業出現反彈。
中國要調整經濟結構,最重要的就是調整投資與消費的比例關系。但是在“十二五”開局這一年,投資與消費的比例關系并沒有明顯的變化,盡管投資的增幅有所回落,但是消費回落更快。究其原因,在于思想沒有明確。實際上在這一年大家可以看到,中央確定的發展方式轉變這一主線能不能落實,其實面臨重大的挑戰。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平穩增長之間究竟是什么關系這個問題上,當前要統一思想比較困難。
“十二五”期間,中央確定的G
D P增長幅度是7%,各省市自治區的G D
P增長目標卻大多超過10%。而且還有人通過經濟學家向理論界吹風,論證中國今后經濟發展的潛在能力是年增長10%,如果低于10%就會偏冷,甚至可能硬著陸,讓未來的增長速度一下降到6%、5%。按照這種說法,“十二五”規劃就是一個硬著陸規劃了。所以說,一定要強調發展方式的轉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