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所長
施平: |
|
海產品受溢油事故影響的信息應該公開 |
 施 平 |
這次渤海灣漏油事件是個契機,國家應下決心對環渤海的石油化工進行整頓治理。實際上,與溢油事故本身相比,整個石化行業潛在的環保風險更大。渤海是個半封閉的海域,整個渤海大概有7萬平方公里的海域,海面上有很多島嶼;如果說墨西哥灣有強大的灣流,很容易把污染物帶到大西洋,那么渤海灣一旦發生重大污染事故,其危害的持續時間會更長。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國政府在對墨西哥灣漏油事故的處理上,無論是管理過程還是管理體制都值得我們借鑒。去年4月20日,墨西哥灣鉆井平臺發生爆炸;5月2日,美國大氣海洋局就公布了第一批禁止捕魚區域名單,隨后禁捕范圍和開發范圍不斷調整,直到今年7月2日,整個海域的漁船才全部開放。此舉保障了公眾的安全和健康。
反觀此次渤海灣漏油事故,哪里可以捕魚?哪里的海產品是安全的?此次溢油事故對環渤海的養殖場造成多少影響?沒有人告訴我們——政務信息不透明,市場信息不透明。建議有關部門今后及時告知公眾事態的發展情況,及其與人們的生產、健康之間的關系。
另外,墨西哥灣漏油事故完全由美國大氣海洋局負責處理,再加上地方政府和海岸警衛隊協同處理。我國的海洋管理體制有必要重新論證,盡快理順“九龍治水”的局面,環境保護部、國土資源部、國家海洋局、交通運輸部海事局、農業部漁業局等主管部門應建立更及時、更高效的部際協同機制,建立常態化的應急機制。
國家海洋局發布的年內第3期《海洋環境信息》指出,截至8月31日,蓬萊19-3油田溢油事故造成的超過第一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累計約6200平方公里。另據國家海洋局透露,從6月4日溢油事故爆發以來到8月23日,劣四類海水面積累計約870平方公里。
然而,溢油事故造成的溢油量到底有多少?回收了多少?最后留在海里的是多少?這些實質性問題沒有多少人關注。我認為,從現在來看,整個溢油量在1500噸左右,大概回收了400多立方米。如果按照870平方公里海水含油量去反推溢油量,會發現要遠遠超過“400多立方米”這個數字。況且,870平方公里的水面下,油膜到底有多厚,我們還不得而知。
管理體制涉及的另一邊是地方政府。煙臺市等地方政府現在非常著急,因為他們要直接面對漁業生產和管理等諸多問題。這幾年,國內有的沿海地區一直受石油污染的影響,但基于技術監測實力等諸多原因,地方政府并不了解情況,等到漁民發現受害并舉報的時候,當地已經找不到責任方了。
處理渤海灣溢油事故等一類環境事故,政府應該建立起包括科學家參與在內的聯合機制,需要足夠的信息交流。在國外,很多地方發生環境問題,都是由社會團體出面,這與我國的社區管理模式很相似,海洋也有所謂“社區”。
不可否認,我國政府及下轄部門正在朝著建立透明管理體制的方向努力前進。在渤海灣甚至整個中國的海洋環境管理體制上,更加透明的信息可以為企業(投資者)提供一種放心的運營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