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通車運營一年的京津城際高速列車。原瑞倫
攝 |
北京和天津是我國北方的兩大直轄市,以京津為中心的環渤海地區是我國經濟發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京津城際鐵路開通一年來,不僅將京津間的交通時間大為縮短,還以其高速度、高效益改善了城市聯動發展格局,“半小時經濟圈”正在為環渤海地區的經濟發展提供動力。
“量”變引發的“質”變效應
天津社會科學院發展戰略研究所所長楊立新說,城際鐵路是連接城市的一種現代化軌道交通形式。京津城際鐵路的開通運營極大地緩解了京津之間客運交通的瓶頸壓力,以其高技術降低了城際交通的污染和能耗,更將以其高速度、高效益改善京津城市聯動發展的戰略格局。
北京是全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總部資源豐富,服務業比較發達,具有高科技、資金、技術和人才優勢,特別是以中關村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速。而國家對天津的定位是國際港口城市、北方經濟中心,制造業基礎雄厚,港口資源突出。
目前,京津城際最直觀的價值就是方便兩地旅客出行,其運輸能力充足,運行速度快,運營正點率高,使兩地資源互補成為可能。“不僅如此,京津城際鐵路運營還由‘量’變而帶來了‘質’變。”楊立新說。
楊立新分析,京津城際鐵路極大地縮短了北京與天津之間的往來時間,這是一種“量”上的提升。但它的優勢并沒有止步于“量”變,而是通過縮短城市間距,滿足兩地居民跨城消費、工作和經營往來的需求,并使人們同時共享兩地資源成為現實,從而催生著兩地互動與兼容的生活方式、就業形式和商務模式,有效地促進了京津城市經濟發展,這就是京津城際鐵路帶來的“質”變。
“半小時經濟圈”推動區域經濟發展
由中國社科文獻出版社出版的藍皮書《環渤海區域經濟發展報告———區域協調與經濟社會發展》指出,環渤海區域以其獨有的政治文化優勢、區位優勢、雄厚的工業基礎、先進的技術裝備和強大的研發能力等特質,將成為21世紀中國最具發展潛力和活力的經濟增長中心之一。
楊立新說,京津城際鐵路將帶來人員的高速流動,隨之而來的是其負載的一系列財智、信息、文化、機遇等各種軟資源。人才、文化、信息的交流與合作,才是城市戰略合作的最高形態和核心領域。因此,京津城際鐵路運營對于兩地之間產業資源整合和深度戰略合作具有明顯的支撐和帶動效應。
就目前來看,京津城際鐵路的高效運轉已經直接帶動了兩地旅游、餐飲、房產置業和零售行業的繁榮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個“半小時經濟圈”。有專家分析,環渤海地區涉及若干省份,但一直缺乏強大的經濟發展核心,如果北京和天津能在“半小時經濟圈”內形成優勢互補,將形成強勁的增長極,可有效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
加強區域間的協調與合作
楊立新等專家提出,未來京津城際鐵路進一步顯現經濟效益,環渤海地區加強協調合作,必須注重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貫徹一體化交通系統的思想。以京津城際鐵路為中心和主軸,進一步搞好車站周邊的市政配套設施建設,完善城市內部交通網和交通鏈,盡快實現城際鐵路與市內交通的無縫對接和零距離轉乘,努力形成以人性化、快捷化、信息化和生態化為主要特征的一體化交通空間。
二是要注重相關產業和商務對接。把京津城際鐵路運營作為促進城市發展的手段,進一步做好直接或間接相關產業特別是旅游、餐飲、房產、零售等行業的對接規劃,科學整合資源,搞好對接服務,切實形成城際鐵路運營與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互動優勢。
三是要加強地區戰略協作。進一步抓住京津城際鐵路運營帶來的多種機遇,加強天津、北京、河北等環渤海地區的戰略協作,推動深層次文化、人才、信息和資源交流。同時不斷優化各自的人才環境、創業環境、商務環境和生態環境,努力建設高端產業高地、自主創新高地和生態宜居高地,充分激發京津城際鐵路運營的深層戰略價值。
區域經濟發展有望迎來“高鐵時代”
我國鐵路建設進入高速發展期,未來幾年幾大客運專線將全線貫通,區域經濟發展將迎來“高鐵時代”。而作為我國第一條真正意義上的高速鐵路,京津城際鐵路運行一年間在擴大內需、增加就業和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無疑彰顯了中國鐵路的投資價值。
京津城際下的“同城生活”
“由于人流量突增,地毯更新速度變快,我們只好統一換成了復合地板!”天津狗不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永善高興地告訴記者,京津城際高鐵開通一年來,天津10家“狗不理”的營業額大幅增長,平均增幅20%以上,部分店高達50%。“許多從北京來的游客認的就是我們狗不理總店,一年來新增的顧客大部分都是北京來的!”
京津城際演繹“中國速度”
作為中國第一條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世界一流水平的高速鐵路———京津城際鐵路通車運營已滿一年,共運送旅客超過1870萬人,列車正點率98%,以安全、高速、平穩、舒適贏得了廣泛贊譽,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加速推動了中國和世界高速鐵路的發展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