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長8%、增長3.4%、增長5.8%,面對國內外風險挑戰明顯上升的局面,2019年中國國內消費、外貿進出口和吸收外資領域交出了一份正增長的成績單。在過去一年,促消費、穩物價、貿易摩擦、產業鏈轉移、外資開放等一批熱詞頻頻受到關注。1月21日,國新辦就2019年商務工作及運行情況召開發布會,商務部相關負責人詳解這些熱點背后的數據變動和政策走向。
春節消費
生活必需品備貨量增長20% 服務消費不打烊
春節將至,促消費的同時如何保障供應,穩定物價最受關注。據商務部監測,上一周全國百家大型批發市場的豬肉、蔬菜、水果平均批發價比前一周微漲,分別漲了2.2%、2.4%和2.6%。
“受消費需求增加、雨雪天氣增多等因素的影響,豬肉和蔬菜的價格略有上漲。這也是一個正常趨勢,每到節假日都會有一些上漲,上漲的幅度是在正常范圍內。”商務部副部長錢克明表示。
錢克明介紹,為了切實增加肉類市場供應,商務部會同有關部門制定了兩節儲備肉的投放方案,并指導地方加強儲備肉的投放。去年12月中旬以來,投放中央儲備凍豬肉17.7萬噸,向青海、寧夏、西藏、新疆、甘肅等少數民族集聚地區定向投放了中央儲備的凍牛肉和凍羊肉是2000噸,地方投放儲備豬肉是12萬多噸。同時,加強貨源組織和產銷銜接,提升節日市場保供給能力。商貿流通企業也積極拓寬貨源渠道,增加備貨數量,生活必需品備貨量比平時增加20%以上,肉類、蔬菜可滿足5至7天消費,糧油可滿足20天左右的消費。
從去年的消費情況看,服務消費占比首次超過50%,成為當前國內消費的主流。為保障服務供給,各地也紛紛采取了一系列鼓勵和引導舉措,例如,廣州舉辦“春節美食不打烊”活動,192家連鎖餐飲企業的2300個門店參與活動;杭州各大酒店預定年夜飯超過2萬桌,增長17.7%。各地出臺多項措施,保證節日服務供給,比如北京市啟動了家政服務保供行動,過去一到春節保姆都回家了,北京市專門針對這個問題啟動了家政服務保供行動,以“錯峰返鄉”等方式組織家政人員留守服務崗位,預計春節期間將有5萬名家政人員留京;上海確定了117家家政企業作為春節家政保供骨干企業,引導更多的家政人員留滬。
“過去過節期間下單以后沒有人送貨,今年這個情況會大大好轉。”錢克明說,今年天貓超市在全國近300個城市物流不打烊;京東推出“春節也送貨”服務,美團買菜推出了“春節不打烊”活動,蘇寧物流春節期間300多個城市可照常下單。
外貿提質
服貿逆差收窄 擴大自美進口不影響從他國進口
受國際環境等因素影響,2019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經歷了一些波動。但從全年數據看,貨物進出口31.5萬億元,依舊穩定在正增長區間,增速為3.4%。涉及外貿的市場主體依舊活躍,目前統計,有進出口實績企業49.9萬家,比2018年同期增長6.2%。
“特別值得指出的是,民營企業進出口占比升至43.3%,民營企業首次成為第一大主體,其中出口占比達到51.9%,一半以上的出口是由民營企業承擔的。其中,跨境電商、市場采購進出口分別增長38.3%和19.7%。”錢克明表示。
同時,擴大進口成效顯現,消費品進口增長19%,其中醫藥品、化妝品、水海產品進口分別增長25.8%、38.8%、37.6%,豐富了消費品市場供給。在貿易結構上,長期以來,我國貨物貿易保持順差,而服務貿易逆差比較大。但在去年1-11月,服務貿易進出口4.9萬億元,增長2.1%,預計連續6年保持世界第二,逆差收窄10.5%。
隨著中美兩國在1月15日正式簽署第一階段經貿協議后,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下降,2020年我國外貿發展也呈現新的機遇。
商務部外貿司司長李興乾在會上表示,中國歡迎優質、有競爭力的美國產品進入中國市場,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消費需求,也希望美方為擴大對華出口創造條件。“同時,中國是除了美國以外世界上最大的消費市場之一。中國不僅市場龐大,而且正在迅速成長,進口需求是多樣化、多層次、寬領域的,我們將基于市場化原則和世貿組織規則擴大自美進口,不會影響從其他國家進口。”
利用外資
FDI逆勢上揚 未出現大量產業轉移
聯合國貿發會議1月20日晚發布的最新一期《全球投資趨勢監測報告》披露,去年全球跨境投資直接投資FDI是1.39萬億美元,下降了1%。
“FDI的下降是連續多年。2018年比上年下降了6%,2017年比上年下降了21.9%,2016年比上年下降了5.4%。跨境投資低迷這個概念是成立的。”外資司司長宗長青介紹。
這一背景下,2019年,我國外資工作最突出的表現是在全球經濟增長放緩、跨國投資低迷、國際環境不確定性增加、各國引資競爭加劇的條件下,吸收外資實現逆勢增長。按人民幣計,達到9415.2億元,比上年增長5.8%;以美元計,1381.4億美元,增長2.4%。規模再創歷史新高,穩居發展中國家首位、全球第二位。
“原來我們擔心大量的企業要轉移,現在數字上看沒有出現大量的產業轉移、利潤下降。”錢克明說。
具體來看,服務業吸收外資6817.7億元,增長12.5%。其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租賃和商業服務業吸收外資分別增長29.4%和20.6%。制造業中,醫藥制造業、電器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儀器儀表制造業外資分別增長61.3%、41.2%和48.2%。三星、SK海力士、康寧顯示、卡特彼勒、英力士、松下、埃克森美孚等制造業巨頭紛紛加大對華投資,全年實際投入均超過1億美元。這對推動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彌補產業升級短板、增加高質量商品和服務供給發揮了積極作用。
同時,外資“朋友圈”越來越大。去年,投資來源地國家和地區達到179個,比上年又增加了5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東盟國家對華投資分別增長36%和40.1%。其中,新加坡、泰國分別增長51.1%和140.6%。歐盟成員國家中,荷蘭、愛爾蘭、瑞典投資同比分別增長43.1%、311.4%和141.3%。
“圍繞穩外資工作,去年連續發布實施了新的外商投資法、國務院穩外資20條、新版外資準入負面清單等一系列法規政策,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打出了穩外資的’組合拳’,有力穩定了外商投資的預期,提振了投資信心。”外資司司長宗長青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