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破發是新股發行市場化機制中的正常現象,充分體現了市場本身的調節機制和制約力量,也表明市場化改革正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近一段時間以來,A股出現了新股上市后短時間內破發的情形,引發了投資者的關注。WIND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以來上市交易的160只新股中,截至目前已經有11只出現了破發,其中科創板5只。主板的中國外運在上市首日就出現了破發,目前已經較發行價格下跌了22%。
實際上,破發甚至是新股上市首日即告破發,在A股歷史上并不是什么新鮮事。新股發行改革實踐經驗表明,市場化發行改革,往往伴隨著新股破發甚至是大面積破發的出現。A股歷史上經過9次IPO的暫停與重啟,從2014年起新股發行一直遵循23倍市盈率指導價格。而早在2011年的新股發行改革中,A股曾出現過破發的浪潮,全年IPO破發率達到三成,首日破發并不稀奇。23倍市盈率發行,客觀上給二級市場留了足夠的上漲空間,才是近幾年破發罕見的原因。
科創板破發的出現,對新股發行特別是市場化發行機制的真正形成,有著重要的意義。首先,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是中國資本市場的增量改革,對于發行機制的改革特別是發行和定價的市場化改革,是重中之重。科創板市場股票發行,需要按照市場主導、強化約束的原則進行,發行價格、規模、節奏主要通過市場化方式決定,詢價、定價、配售等環節由機構投資者主導。隨著市場供給的增加,投資標的逐漸豐富,投資者逐漸回歸理性,新股破發在情理之中。同時,科創板新股上市后前5日不設漲跌幅限制,此后每個交易日漲跌幅放寬到20%,也更有效率地實現了價值回歸和價格發現。
其次,科創板破發的出現,迫使后續的發行人調低發行價格,否則終有一天甚至有可能出現認購不足導致發行失敗的情形,這就在整體上使新股發行價格重心下移。對于保薦機構而言,如果發行定價偏高,在跟投之后遭遇破發,將可能承擔一定的虧損風險。正是通過“定價過高-破發-降低發行價格”這一過程,市場本身的調節作用才能真正體現出來。這也是進行新股發行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所在,表明市場化改革的方向完全是正確的。
再次,破發徹底打破了過去“打新”無風險制度性套利的空間,還原了新股發行市場。科創板是高成長性市場,高成長性同時也意味著高風險。破發給投資者進行一場生動的風險教育,表明今后那種“逢新必打”、無風險套利的時代將迎來終結。既然注冊制把對企業價值的判斷權交還給了市場、交還給了投資者,投資者就必須審慎投資,認真研究公司基本面,提升投資能力,做好風險管理。
最后,對于資本市場改革,“打造一個規范、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是總目標,資本市場要“有韌性”就必須充分發揮市場本身的調節作用。具體到新股發行體制上來說,要實現發行價格、規模和節奏的市場化,就必須要讓市場本身能夠形成自我調節的機制,讓市場力量能夠對發行人、保薦機構等形成有效制約,而科創板破發的出現,正是形成這一機制的關鍵所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破發正是中國資本市場逐漸走向成熟的標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