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期六天的中國首屆國際進口博覽會已經結束,各國企業家來到上海,把握新時代中國發展機遇,共同深化國際經貿合作,為世界經濟實現共同發展作出努力。
本屆進博會取得豐碩成果。據統計,按一年計,首屆進博會累計意向成交578.3億美元。其中,智能及高端裝備展區成交164.6億美元,消費電子及家電展區成交43.3億美元,汽車展區成交119.9億美元,服裝服飾及日用消費品展區成交33.7億美元,食品及農產品展區成交126.8億美元,醫療器械及醫藥保健展區成交57.6億美元,服務貿易展區成交32.4億美元。此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累計意向成交也達到了47.2億美元。
作為中國主動開放的重大舉措之一,進博會能夠實現豐碩成果的背后,是全球企業對中國市場的看好,是對中國進一步擴大開放前景的看好,是中國構建開放型經濟邁出的成功一步,對中國和全球其他國家的雙贏。在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抬頭,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體制遭到沖擊的背景下,中國舉辦國際進口博覽會這一人類歷史上的創舉,贏得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贊賞和熱烈響應,國際眾多知名企業來到上海參會,充分說明進博會的國際影響力。
開放給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帶來了更多的選擇和機遇。進博會擴大進口將進一步促進中國企業轉型升級,中國制造業正處于產業升級的關鍵時刻,這一升級轉型過程急需解決中國企業先進技術、產品、解決方案方面的痛點。全球先進企業將各種先進的工業機床、機器人、倉儲設備、環保處理技術等帶到進博會這個平臺,對中國實現高質量發展、產業轉型升級起到了促進作用。
對世界而言,中國的主動開放是自信的表現。中國回應了世界對中國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的期待,回應了各國企業想進入中國市場,擴大對華出口的共同愿望,回應了世界各國擁抱經濟全球化、渴望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積極擴大國際貿易的心聲。中國的開放充分體現了支持多邊貿易體制、推動自由貿易體制的一貫立場,是中國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支持經濟全球化的實際行動。
中國的開放也帶來了共贏的機會。中國主動擴大進口,加大了中國經濟發展的外溢效應,鼓勵其他國家分享中國發展的紅利,也為其他國家創造新的發展機會,為他們優秀的技術產品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對于發展中國家,中國也幫助他們融入全球化進程,參與全球價值鏈利益的融合和分配。中國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了貢獻。
同時,開放進一步彰顯了中國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使中國在世界上更具吸引力和競爭力。有外媒報道稱,中國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已經從世界工廠變成世界的市場。
首屆進博會雖然已經結束,但中國構建開放型經濟的腳步不會停。中國領導人已經在進博會上宣布進一步擴大開放的新舉措,中國主動擴大進口不是權宜之計,中國將繼續激發進口活力,持續放寬市場準入,營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推動多邊和雙邊合作深入發展。構建開放經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實踐見證了這一進程。未來,在適應中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情況下進一步擴大開放,必將推動中國和全球經濟的共同繁榮發展。
?
記者近日走訪長三角部分制造業企業發現,很多企業開展了“智能制造”,推動效率品質提升,帶動平均收入水平增加,促進用工結構改變,不斷增強整體競爭力。
1988年12月18日,伴著海濤的共鳴,一片沉寂的鹽堿地被鏗鏘的樁機聲喚醒,“大無縫”——這個天津人為之驕傲的“一號工程”,在這里孕育萌生,打下了第一根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