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已經從高速發展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推動新舊動能轉換,通過創新創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轉型升級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以此為創新驅動,進而實現高質量發展。4月21日,在第二屆中國企業改革發展論壇平行論壇三上,多位企業家和業內專家圍繞“創新驅動:加快新舊動能轉換”這一主題展開了深入研討。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李鋒:
創新是一項長遠的戰略性工作
“2018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將完成35次發射,開創中國航天新的歷史紀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李鋒介紹,僅今年一季度,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已連續完成10次發射任務,將21顆衛星送入太空,取得了中國航天“超級2018”的開門紅。
李鋒表示,近年來,我國載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北斗二代導航衛星系統、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新一代運載火箭等重大航天工程相繼實施并取得了一批重大突破,保障了我國位置信息服務的戰略安全,顯著提升了我國高分辨率數據自給率;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五號、長征六號、長征七號、長征十一號成功發射,使我國進入空間能力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創新不僅是我們當前的一項重點任務,也是一項長遠的戰略性工作,更是義不容辭的使命和責任。”李鋒說,雖然我國經濟已有較大程度的發展,但創新緊迫性仍存。要充分發揮創新驅動在推進新舊動能轉換、增強經濟持續發展后勁中的原動力作用,在創新的力度、深度、廣度和速度上下更多、更足的功夫,大力依托“無中生有”的新工藝、新技術、新產品,加快“有中出新”的傳統產業升級,形成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和新產業鏈,提升經濟增長內涵,持續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增長極。
李鋒表示,我們必須深入研判、準確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軍事革命和商業模式發展新態勢、新特征,謀劃創新發展的戰略方向,超前布局,統籌好(應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先期技術開發、產品研制和產業化各個環節,贏得主動。
中國節能環保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彤宙:
節能環保產業發展仍不夠充分
“節能環保產業是戰略型新興產業,是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礎。” 中國節能環保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彤宙表示,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從傳統的資源型、高效能、低污染的舊動能轉向高效、綠色發展的新動能,對每個產業都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
“如果說節能環保產業是新動能,那么生態環境改善就是新動能的動能。”王彤宙表示,節能環保產業是新舊動能轉換的優先領域,不僅可以解決發展的問題,而且能夠解決如何發展的問題。
王彤宙說,節能環保產業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要按照黨中央的部署走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之路,使節能環保實現彎道超車,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節能環保產業發展仍然不夠充分,商業模式不夠成熟。
“中國節能環保集團多方面創新以推進區域經濟綠色發展。”王彤宙介紹,中國節能結合不同地區實現綠色發展的痛點難點問題,探索為地方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節能環保高效服務的新模式、新方案。
以“綜合能源供應+污廢處理利用”的“雄安模式”為例,合理利用外來能源,改變以往過度依賴煤炭、天然氣等化石能源,在能源結構上推進綠色發展。據介紹,全新的“能源供應+環境治理”綜合解決方案,從生活污水、有機廢棄物、城市余熱等中提取能量。同時,根據所在區域特點,充分利用淺層地溫能、太陽能、地表水、中深層地熱等屬地化的可再生能源,減少對化石能源的依賴。
中國節能環保集團還探索了“城鄉環保一體化”的“肥城模式”。王彤宙介紹,中國節能與山東省肥城市合作,構建了基于政府—企業—公眾合作治理的肥城模式,統籌考慮城市與農村、生產與生活、種植業與養殖業等環境保護工作,通過提供綠色發展頂層設計服務和投資運營的一系列環保基礎設施項目,推動縣域城鄉環境一體化綜合治理,實現從縣城、鎮到村的社區、道路、河道、公廁、綠化帶等場所全覆蓋,涵蓋農畜牧業生產垃圾、農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污泥的全領域。
王彤宙還表示,通過技術創新,提升節能環保的質量效率。據悉,中國節能先后設立科技委員會和3個專業技術委員會,組建了中央技術研究院和12個專業分院;圍繞核心主業設立自主創新平臺,組織實施一大批重大科技創新項目;聯合知名高校院所建立技術創新中心,承擔了一批節能環保行業的國家科技計劃。
中航信移動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薄滿輝:
國企應在數字經濟領域實現突破
“隨著科技的發展,互聯網已不再僅僅是個技術稱謂,更是一個與物理空間相對應的、全新的數字空間的概念。”中航信移動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薄滿輝表示,國有企業的經營不能僅停留在傳統物理空間范疇,須向數字空間延展,否則將被迫陷入低維與高維競爭的不利局面。
薄滿輝表示,國有企業在互聯網新興領域尚處于系統性缺位的態勢,在伴隨互聯網成長起來的青年一代眼中,國有企業難以吸引高素質新鮮血液,內部人才也在快速流失,形成惡性循環。
對于造成國企被動情形的原因,薄滿輝認為,傳統國有企業的線性發展模式與戰略新興產業指數型發展要求不匹配。
薄滿輝說,傳統企業經歷長期發展,大多已形成較為穩定線性增長的發展態勢。而互聯網等戰略新興產業不同,作為全新的增量市場,所有企業都必須經歷從無到有、發展壯大的創業式發展路徑,只有發展速度足夠快,保持指數型增長,才可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因此深處新興產業企業的發展理念和管理模式注定要與傳統企業有較大不同,不能簡單復制或平移。
核心競爭力要素與傳統企業不同。薄滿輝表示,對于傳統國企,一般核心競爭力是資源,但戰略新興企業核心競爭力則是人才加資本,這要求企業建立與之相適應的分配機制,不斷強化核心競爭力的壁壘。
此外,薄滿輝表示,傳統國企對決策風險的容忍程度較低。例如:對于互聯網等戰略新興產業顯著特征是馬太效應明顯。勝則贏者通吃,敗則一無所有,這就帶來了不確定性。同時,由于大多數新興企業發展初期即使處于虧損的情況下也需要大量投入,與傳統企業追求中短期確定性收益的模式存在較大矛盾。
因此,薄滿輝表示,應通過政策引導、鼓勵和支持國有企業向上述戰略新興方向發展。對于涉及大國重器、國家戰略發展方向領域,涉及民生或國家安全的基礎信息服務領域,必須向數字化等領域延伸以支撐其傳統核心業務模式的領域,國有企業或國有資本必須要有所作為。
“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勞動力、資本、資源等傳統要素投入,這些舊動能帶來的副作用越來越大、后遺癥也越來越多,發展紅利不斷減弱,必須要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在圓桌對話環節,國電大渡河流域水電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涂揚舉表示。
中國國際工程咨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竇皓指出,當前,新一輪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孕育興起,主要特點是重大顛覆性技術不斷涌現,科技成果轉化速度加快,產業組織形式和產業鏈條更具壟斷性。必須在創新中尋找出路,把創新擺在第一位,這樣才能突破經濟發展的瓶頸。
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十二研究院院長薛惠鋒看來,在技術創新上,“涌現”具有重要意義。系統的個體遵循簡單的規則,但這些個體通過相互作用構成一個整體的時候,一些新的屬性或者規律,會突然間地、迸發式地在更高層面誕生,這就是“無中生有、有中出新”的邏輯。要通過單項創新,實現要素涌現,體現原始創新的“深度”;通過要素集成,實現系統涌現,體現集成創新的“廣度”;通過系統生長、延伸、不斷進化,實現“體系涌現”,實現技術、工程、產業、市場、管理的全鏈條融合創新;通過與社會復雜系統深度融合,實現“業態涌現”,把尖端技術轉化為生產力和戰斗力。這些都是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實現彎道超車、變道超車的關鍵所在。
北京礦冶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夏曉鷗指出,推進新舊動能轉換,必須強化科技創新,樹立質量第一、效益優先的目標導向,集聚創新人才和企業家等創新型主體,建立激發各種要素活力的制度機制。既要加大力度支持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新產業,實現“無中生有”,打造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又要致力于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實現“有中出新”,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改造,促進“老樹發新枝”。只有兩者相輔相成、有機統一,才能順利實現新舊動能接續轉換。
北新集團建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兵認為,創新驅動要往高端走。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從中國創造到中國品牌。“品牌的背后是質量、創新、服務,創新的背后需要資金投入。做假冒偽劣,沒有品牌溢價,沒有技術含量,這樣是不可能有利潤的。沒有利潤就不可能去創新。”
在企業家們看來,體制機制創新是科技創新的動力來源,也是科技創新的制度保障,必須建立起有利于創新的良好機制。夏曉鷗建議,一是建立以創新促發展的激勵機制。二是建立有利于創新的人才使用機制。三是建立有利于發揮企業家精神的體制機制。
加快拓展創新驅動新舊動能轉換的途徑是什么?在夏曉鷗看來,一是推進觀念創新。觀念創新,可以帶來技術創新、管理創新、業務模式創新,從而給創新發展、新舊動能轉換帶來根本性的改變。為此要增強國企推動創新的政治責任感,實現觀念創新,推動科技創新和企業治理創新。
二是推進跨界創新。夏曉鷗認為,跨界能夠讓企業通過轉換生存空間,或者是在相對短的時間內超越競爭對手邁上行業巔峰。隨著科技的高速發展,傳統業務間的邊界逐漸模糊。如果企業只是局限于慣常的業務范圍,將很難從既有業務向外延伸。
三是推進協同創新。夏曉鷗表示,協同創新是指創新資源和要素有效匯聚,通過突破創新主體間的壁壘,充分釋放彼此間“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創新要素活力而實現深度合作。要通過不同創新主體間的深入合作和資源整合,產生系統疊加的非線性效用。要將科研院所、大學、企業等結合起來,發揮“產學研”各自在運行機制、組織結構、技術發展、人才培養和科技平臺等方面的優勢,實現優勢疊加,獲取技術創新的重大突破。
而在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盧邁看來,推動創新驅動也需要社會力量參與。“我國集中式創新較強,利用體制優勢在重要領域進行突破。兩彈一星、北斗導航、高鐵等等都是集中式創新的優秀成果。民間分散式的創新則相對薄弱,而鼓勵分散式創新需要充分的市場自由和競爭空間,這需要長期的制度建設和完善。” (記者 孫韶華 班娟娟 林遠 吳黎華 梁倩 實習記者 向家瑩 實習生 陳佳雯 左翰嫡/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