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攝影:記者 王皓然)
4月21日,由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經濟參考報社共同主辦的第二屆中國企業改革發展論壇于2018年4月21日在北京舉辦。中信改革發展研究基金會理事長孔丹出席并發言。
孔丹表示,成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既是中央對我們中國企業的期望和要求,也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企業孜孜以求的目標,既是我們的外部市場競爭壓力,又是我們自身成長內在動力的共同需要。所有中國企業,無論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的企業夢,應該包含在中國夢里面。
以下為發言實錄:
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大家好。我很榮幸在中國企業改革發展論壇有這么一個機會給我發言。剛才我進來的時候已經開始稱我孔老了,宗老是1945年比我長兩歲,我1947年,其實叫我老孔還比較親切。我覺得這次我們論壇的主題是非常震撼的,當然它是十九大報告里面的,成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既是中央對我們中國企業的期望和要求,也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企業孜孜以求的目標,既是我們的外部市場競爭壓力,又是我們自身成長內在動力的共同需要。我是這么理解這樣一個主題的。可以說是我們所有中國企業,無論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的企業夢,應該包含在中國夢里面。
從進入新時代以來,用什么樣的新舉措,用什么樣的新作為來達到我們的目標,是對我們所有企業的挑戰和考驗。我談一些感想也向大家匯報一下中信的情況。關于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剛才李曉鵬董事長做了一個非常精辟的解讀。
我們中信的發展過程中是很具體的,我們曾經在發展的歷程中多次對標國際上和我們類型相同的企業,比如說GE,比如說日本的綜合性企業,比如說亞洲區的企業,比如說香港的企業等等,我們有一個具像的目標,但現在是真的需要理解和記住全球競爭力這句話和世界一流這個詞,我很同意曉鵬董事長的意見,進入五百強是不是就是世界一流?我看寶鋼應該算世界一流,但是我們中信因為我現在不在位子上我不好說這個話,我們的信托是行業老大,甚至實業特鋼領域也還算是領先的,老大都不敢說,我們有一個產品,國際產品占有率30%,最大,但是能叫世界一流嗎?是具備全球競爭力嗎?我覺得這個事情是對我們很大的挑戰。
說起來是一個概念,這里面兩個定義一個是全球競爭力,什么叫全球競爭力?什么叫世界一流企業?其實在當今中美貿易摩擦升級,特別是最近最震動我們的就是這個美國直接針對中興的這個制裁,而且他們提出的單子就是針對我們中國制造2025,針對我們需要發展的產業。所以我覺得在這個時候提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不但具有經濟意義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關于世界一流企業,剛才我說了進入500強應該不是標志,營業收入500強是不是應該翻譯成世界500大?不是500強,真的夠不成500強,我覺得這一點我們下面國有企業的領導還有咱們民營企業的掌舵人都是猛將如云,打了一輩子的仗,你知不知道你應該定位在什么地方?這是中信人到今天還在孜孜以求的事情。
我簡單介紹一下我們中信集團的情況,作為一個中國企業的標本來給大家匯報、解剖一下。中信集團是鄧小平同志親自推動,當時的榮毅仁同志創建的這么一個企業,到今年39年或者幾乎是40年吧,進入第40年,我們的任務是引進資金也做境外投資,但是在很多方面我們確實曾經是行業的開創者,首家專業咨詢公司,首家商業房地產、首家合資租賃,首次進入國際衛星發射,首次境外融資,發行美國揚基債等等進入美國資本市場,這些就是我們如果定位還是要追求成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的一個起步的地方,就是這樣一個起點,是改革開放的窗口。
我們的發展中間經過了幾個階段,看我們現在的結構是這樣的,我們曾經是改革開放的窗口和改革的試點,我們也做過體制改革上的一些努力,2006-2010年時是我做董事長的時候,加大了整合的力度,當時提了非常明確的口號叫“若干領域領先”,我們知道我們不能什么都做,什么都做得很好,所以我們提出“若干領域領先、綜合優勢明顯”這么一個追求,2011年到現在,就是我們通過整體上市走向金融和實業并駕齊驅,像這樣的一種表達,這樣的對我們中信來講還是非常有挑戰的一個問題,就是我們能不能成為有全球競爭力的問題。
我們經過幾代人的努力,2007年提出整體上市的設想,但是由于很多原因,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我們只能放緩了腳步,一直到2014年我們終于實現了整體上市,現在我們中信實際上是一個在香港上市的紅籌企業,從根本上說我們是這樣一個企業。當時我們整體上市是用一種特殊的方式把我們的股權注入下面的中信泰富這樣的一個子公司吸收合并,對價是2866億港幣。到了2015年我們又引入了泰國的正大集團和日本伊藤忠兩家戰略投資者,實現了股權結構的多元化和國際化,兩家合資公司給我們20%的股價的對價是100億美元,他們注入,說他們愿意和我們中信來分享他們的經驗和能力和他們業務領域的優勢,愿意分享我們中信在中國發展的優勢,所以通過整體上市和通過引進戰略投資,我認為我們已經實現了混合所有制的改造,我認為我們在基本結構上已經完成了,在十九大以后我們按照要求進一步努力地推進從集團到下屬企業,最近我們把中信網絡完成了49%的股權價格交易,價格48億元,引入市場化機制等一些動作。
我想說說我們中信的這個模式,曉鵬同志說的光大是我的老家,我在光大工作了十幾年,又在中信工作了十幾年,我們有個特點就是我們是金融和實業協同發展,這是我們的特點。我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中信這個詞是哪兒來的?實際上它是一個縮寫,它是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在1979年的時候,這樣一個概念本身可以看出來榮毅仁同志以他在工商業的經驗既抓了金融又抓了實業,實業救國和金融的服務他都抓了,所以從開始,國際信托公司的基因就種下了產融結合、產融協同發展的基因。所以我們通過長期的摸索形成了金融和實業共同發展的模式,是我們從實踐來的,我們大概有六大協同,我們注意到這一段以來我們央企還有很多企業都有一些走向產融結合和融產結合的發展模式的傾向,所以我們把我們的經驗和教訓都要說一下。
我們在協同方面是有優勢的,走出去協同我們到海外搞工程和投資,我們各個行業金融和非金融是配的,我們的客戶協同,以客戶為中心是我們中信集團的出發點,所以客戶協同也是我們的特色,因為我們的客戶不管是企業客戶還是個人客戶是全方位的,還有一個是產業鏈協同,自己內部的資源配置能夠形成產業鏈的配合。還有區域業務和專題的協同,這也是我們的特點,還有綜合金融服務協同,這一點可能到目前就是光大具有,國企是這樣,民企里面平安也是具備綜合金融服務的,我們有銀行、證券、保險、信托、基金、期貨等等全方位的,還有一個戰略合作協同,我們跟很多客戶,也跟很多我們國內的一些省區建立戰略協同。
所以我們強調母子公司獨立運營實現風險隔離,其實內部所有的協同都有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關聯交易,所以必須實行風險隔離。而且我們自己的金融業務有一個誤區,我們有些做產業、實業的認為我建立一個金融機構,為我自己的實業輸血,我們也試過,不可以,試了以后發現不行。所以你要做金融你要獨立運營,你要做金融要為整個社會上的事業服務,比如昆侖銀行為中石油服務這可能行不通,我隨便說。這里有一個明確的問題,既然實行混合所有制,像中信下屬的十幾家企業可能都是上市公司,雖然控股的都是中信集團,但是我們不得不注意到每一個下面上市公司的其他股東是不同的股東,所以是關聯交易,只有一條你為這些企業帶來好處,否則是不可能接受你的。所以我們有一些點是要注意遵循的。
像我們這樣的一個公司、這樣一個企業如果要追求卓越、要追求一流還不要說世界一流,國內一流我們可能都還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作為投資,我們也給自己做了一個定位,我們有一個四類型的投資,一類是趨勢性投資,比如說消費品,過去不是中信的領域,比如說醫療健康也不是,現在都開始跟上經濟增長和國家發展的需求;功能性投資就是支持中信進行股權投資和大項目需要的長期穩定靈活的低成本資本;戰略性投資、價值性投資,我們一直在探討現在國企改革提出的投資運營公司,我們也是向國務院提出來我們是不是也應該成立一家投資運營公司,國務院領導說你們就不用申請了,你們本身就是一家投資運營公司,所以從投資角度我們有自己的一些準則。
這是我們產業信貸的分布,另外除了在股份制改造、上市、引進戰略投資人以外等等這些由于時間關系我就不說了,后面還有互聯網+、轉型還有品牌主張。最后說一句話,國企改革要從三個層面來看:微觀層面增強競爭力;中觀層面產業的配置是我們的任務;在宏觀層面作為黨執政基礎、政治基礎和物質基礎。我就說這么多,謝謝。
“容易找的是錢,不容易找的是有遠見卓識的錢。”北京某科技公司的創業團隊這樣回顧在過往融資中的遭遇。這也是近幾年VC行業紅紅火火背后,創業者們感受到的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