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高達3萬多億元的財政資金存量讓中國經濟就像背著一個沉重的錢袋子蹣跚前行,不能及時高效地支配所需資金,外加三公反腐利劍高懸,形成了極被動的公共支出惰性。有錢不敢花或者有錢不會花已成為擋在經濟持續復蘇面前一塊絆腳石。
2014年至今,國務院已針對這種被動財政收支管理問題舉行過七次會議。2015年4月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更是從具體實施策略層面,明確了盤活及統籌使用沉淀存量財政資金的方向和策略選擇。
去年中國財政收入增長8.6%,增速明顯放緩。財政增長總量的縮減正在倒逼各級政府思考“有效花錢”問題。如何讓好鋼用在刀刃上,首先要考慮的就是成本和效率問題。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就加強財政資金“去庫存”的問題開出了若干解決良方,歸納其核心思路就在于,借鑒市場的高效管理手段改善財政收支管理過程中的效率問題,用市場的邏輯來思考財政資金對實體產業的引導支持。
當然,用市場思維來喚醒沉睡的財政資金并不是要讓政府成為“生意人”,通過財政支出進行市場投資,而是縮短財政資金的流轉周期,強化預算成本意識,提高財政支出管理的精準度。通過抓主要矛盾,優先解決庫存資金盤踞的成本重災區。例如,本次會議提出兼顧盤活存量與統籌管理的策略,優先側重經濟增長急需的產業項目。同時敢于抽絲剝繭,對長期難以治愈的頑疾進行手術,集中清理中央專項資金和整合國有資本經營收益,通過成本管理的方式對國有資本經營收益在財政資金中進行權益明晰,保障財政支出對國企技術升級改造做到專款專用。在稅收法定與預算支付監管到位的前提下,不用擔心市場思維會讓政府變得唯利是圖。講求財政配置效率本質就是讓財政資金流向最需要的地方,這才是社會公正的真實體現。
公共財政的運行講究“收支管平”,即收入、支出、管理與平衡。在財政存量資金中,財政結余結轉資金占主要部分。各類結存、結轉資金助推財政存量資金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核心問題出在對于預算編制不科學和執行不嚴格等具體管理環節。按照市場持續發展的思維,有結余就必須考慮是否要把資金投入到擴大再生產上,而不是做守財奴。所以,各地方政府首先要破除一貫的“留余”思想。不能總惦記著多存錢少投入。對于不主動進行財政資金配置的官員進行及時問責。二是要集中清理、壓縮財政結余結轉資金。如果前一年的預算支付執行缺口過大,新一年財政資金可投入領域和支付強度就會減弱。對預計當年能夠執行完畢的結余結轉項目,要督促加快預算執行進度;對執行進度緩慢、預計年底可能繼續形成較多結轉或結余資金的項目,要及時調整用于其他支出項目;對經清理確認屬于已無法支出或已不需要支出的,要將資金收回總預算統籌安排。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做出的相關決定并非偶然事件,而是優化財政制度組合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此之前,兩會期間明確稅收法定,可看作是為深化財政體制改革鋪路。緊隨4月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之后,4月2日財政部下發《關于進一步推進地方預算執行動態監控工作的指導意見》。地方政府在主動花錢的同時,必須肩負對項目進度的跟進責任。這意味著,喚醒財政沉淀資金只是第一步,除了花錢之外還必須對錢的動態流向監管到底。這就要求建立起與當前財稅改革相匹配的地方政績考核體系以及完善財政收支問責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