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面積超過300萬平方公里、總人口約1億的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是我國面積最大、人口最少的一塊大區。相對于經濟發達的長三角、珠三角,或是人口稠密的中原、巴蜀地區來說,地處高原西北地區,建國60多年來的發展并沒有改變其在中國經濟版圖中的地位,還是我國經濟版圖上的一塊“洼地”。【詳細】 | |
 | |
|
|
與東部相比,西北人在市場經濟中卻顯得太安逸、太溫和,缺少一股子敢為人先的精神。 生活在西北的城市中,可以明顯地感到節奏要比東部慢多了,西北人的欲望比東部人要少多了。西安的羊肉泡饃、蘭州的牛肉拉面、新疆的拉條子,就能使很多西北人感到滿足。[詳細] |
| |
|
|
|
始于1999年的西部大開發是中央發展西北最重要的舉措。12年間,西部大開發政策的實施不僅使西北的基礎設施、民生、“退耕還林”有了巨大發展,而且還由此帶來了一系列促進經濟、生態發展的可觀“紅利”,大大增強了西北的元氣。不過,由于招商引資中的失策,以及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的矛盾,西北一些地方的經濟發展也由此受到了限制。[詳細] |
| |
|
|
|
西北經濟最大的特點是能源產業占據了最大份額,很多西北人希望西北能像中東的石油國家一樣,通過能源獲得豐厚利潤并在全國有經濟話語權。然而,由于利益分配并不傾向西北,西北的“中東夢”實現起來至今還非常困難。[詳細] |
| |
|
|
|
西北的學者們認為,從全國產業布局和經濟發展規律來看,能源產業今后仍會是西北最重要的產業。為了讓西北獲得應得的利益,就需要改變現有的利益分配體系。具體來說,要打破央企的壟斷地位,西北自己可以大力發展能源產業。同時改革稅收政策,國家應把從西北能源產業中獲得的利益更多地留在當地。 [詳細] |
| |
|
|
|
自2010年國家提出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以來,全國產業布局發生了巨變,各省份的產業力量消長不斷,這給早已失去產業發展話語權的西北帶來了希望,戰略性新興產業現已成為西北產業能否在全國崛起的最大機遇。
[詳細] |
| |
|
|
|
在全國的經濟版圖中,西北偏居一隅時日已久,要重新崛起道路艱難。本報記者經過調研后認為,今后西北需借助外力、發奮自強、大膽外出,且有一股子敢為人先的精神,方有一線大出天下的機會。
[詳細]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