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國際化至少逾越三大障礙 內部條件還不完備、各種“陷阱”值得警惕、外力阻礙不可忽視
《經濟參考報》:人民幣國際化面臨哪些困難?
孫兆東:目前看來,橫亙在人民幣國際化征途上至少有三大障礙。 第一,支撐人民幣國際化的內部條件還不完備。與歷史不同時期實現貨幣國際化的英國、美國、日本相比,我國盡管近年保持了較高的經濟增速,但總體經濟發展水平和技術水平還相對落后,人均GDP僅3000多美元,全球排名低于100位,相當于世界人均GDP的1/3。我國的資本市場尚不成熟,如果此時實現資本項目下的可自由兌換,勢必造成證券市場巨大波動,進而沖擊人民幣匯率,甚至重演2008年在越南發生的貨幣危機。再是,國內金融體系不夠完善,缺乏先進的現代銀行體系,金融機構的管理水平和創新能力不足;產業結構亟待升級,主要出口產業的附加值、技術含量和價格彈性低;特別是中國的巨額順差雖然開始減速,但仍然保持數千億美元的規模,這與國際化中通過貿易逆差輸出人民幣的要求相去甚遠;離岸人民幣金融市場和金融產品匱乏,也影響了人們在境外持有人民幣的意愿。 第二,伴隨貨幣國際化過程而自然產生的各種“陷阱”值得警惕。首當其沖的是人民幣資本項目下可自由兌換所帶來的一系列挑戰。國際金融投機利益集團久經沙場,經驗老到,只要能掌握足夠數額的人民幣,就有可能抓住機會將1997年對亞洲貨幣的狙擊行動復制到人民幣上來。中央銀行執行貨幣政策的效果也會在相當程度上受到貨幣國際化的影響,給外匯市場和貨幣市場造成沖擊。特別是產業結構升級尚未完成,若過快推進國際化,可能造成我國的出口、就業和FDI大幅萎縮,進而傷害整體經濟的穩健性,甚至掉進日本在上世紀日元國際化進程中遭遇的“空心化陷阱”。 第三,地緣政治因素的外力阻礙不可忽視。貨幣的國際化不是單純的金融角力,而是大國在政治、軍事、技術、文化等方面綜合國力的對弈。對于當前樂享鑄幣稅的美元等國際貨幣來說,絕不會甘心將已經占領的市場拱手相讓。更何況我國所采用的政治體制與西方大相徑庭,西方陣營不會輕易放松對中國的遏制。一些國家肯定會充分卡住“人民幣國際化”的通路,用這張牌在國際政治對話中增加自己的籌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