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網民關注 |
 |
|
網民議膠囊鉻超標:嚴厲問責嚴懲不法 |
不少網民認為,無良和不法制造商之所以屢屢得逞,恐怕與一些地方政府職能部門的監管不到位有著莫大關系。唯有嚴厲問責、加強監管、規范管理,才能堵住藥品安全之漏洞。 | |
|
 |
|
 |
|
微博聲音 |
 |
|
·北京電視臺財經主持人 長盛 |
我們感謝和慶幸有今天的,不同于三十年前的生活。但是,我們不能被后人描述為掙錢不要命,不要臉,不顧子孫。我們沒有力量在還未躲過果凍牛奶酸奶地溝油打磨米滑石面農藥菜的槍林時,又要避開鉻膠囊的彈雨。 |
·天使投資人 薛蠻子 |
嚴正呼吁:國家藥品食品監督局應立即全面檢查全國所有藥廠膠囊的質量,所有問題企業的藥品必須立即下架。人命關天,豈可兒戲!查出肇事惡人必須依法嚴懲,不徹查,不問責,不嚴懲,如何對得起十三億中國人民! |
·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副院長 劉勝軍 |
自2007年三聚氫氨奶粉殺出江湖以來,食品造假不斷翻新、一再驚魂。為何在如此多的丑聞爆發后,造假者依然從容不迫?為何依然不去追究監管部門的失職?這才是真正令人感到悲哀的地方,哀莫大于心死。你對食品安全的信心死了嗎? | |
|
 |
| |
 |
|
 |
胡穎廉:“毒膠囊”的政治經濟學解讀 |
物價部門試圖通過三番五次的“降價令”平抑藥價,但這一政策并不符合我國醫藥產業“數量多、規模小、分布散、集約化程度低”的格局。現實中,過度競爭和低水平重復建設使制藥企業價格殺跌愈演愈烈,許多企業面臨“賣大針劑不如賣礦泉水賺錢”的尷尬境地。[詳細] |
 |
 |
張永恒:“良心”與“黑心”的博弈 |
考察西方食品藥品業的發展過程,也經歷過“由亂到治”的過程,而且當初混亂程度跟我們現在比,簡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因此,把一切歸咎于“體制”,是一個過于簡單化的思維。[詳細] |
 |
肖時候:一顆膠囊包含的粗放式發展窟窿 |
藥品市場繁榮,必然帶來對空心膠囊等原材料的強烈需求,在供不應求與價格上漲的驅動下,必然會催生假貨、次品來替代。“真貨不夠,假貨來湊”,當下游對水的需求超過上游的來水量,抽取地下水或用臟水解渴就會成為一種選擇。[詳細] | |
 |
監管部門難辭其咎 |
 |
|
 |
葉祝頤:“問題膠囊” 背后是監管失職 |
嚴格食品藥品安全法律體系與監管制度,制定、完善相關食品藥品安全國家標準,十分必要。讓制度發揮決定性的作用,才能解決好食品藥品安全問題,才能化解食品藥品安全信任危機,為民眾營造放心的食品藥品消費環境。[詳細] |
 |
 |
陳向陽:“問題膠囊藥物”須倒追責 |
我們缺少的正是責任的倒查機制。“問題膠囊藥物”須倒追責。查到誰就處理誰。不僅要嚴肅處理直接“做”的人,而且還要那些個掛著監管牌子炒負責任的人。[詳細] |
 |
潘晟:“問題膠囊”質問監管何時上位 |
造成藥品安全問題頻發的關鍵原因,還在于相關領域的監管嚴重缺位。一方面,從監管制度看,我國的藥品監管過于依賴事前審批和事后監管的行政化手段;另一方面,雖然與食品安全監管“九龍治水”不同,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一龍治水”同樣難逃多頭管理的尷尬。[詳細] | |
 |
如何杜絕毒膠囊再現 |
 |
|
 |
新京報社論:徹查毒膠囊 別怕個別藥廠倒閉 |
食品藥品安全治理,千頭萬緒,但有一點可以明確,沒有違法的需求,也就沒有違法的生產。正是有了采購毒膠囊的藥企,才有“皮革明膠”地下產業的繁榮。對相關藥企及其責任人員依法懲處,實在是不足為惜。[詳細] |
 |
 |
陳方:毒膠囊后還須問責瀆職官員 |
生活在一個免于“食品和藥品安全恐懼”的環境里,是公眾本應有的權利和尊嚴。但這種權利和尊嚴卻以相似的模式被屢屢侵犯。讓瀆職失職的官員受到應有的問責,才有可能促使監管部門在日常監管中主動發力。[詳細] |
 |
祝乃娟:食品藥品監管需要引入第三方力量 |
食品藥品安全,不僅要靠政府的監管,還需要果斷地引入第三方監測檢測機構,這在美國已經被證明了是非常成功的經驗。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重建食品藥品的公信力。也只有這樣,地方監管俘獲的問題才可能有效減少。[詳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