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相關專題 |
 |
|
財經洞察 第54期 |
保障房建設:不只是數量 |
1000萬套的目標,壓力巨大。然而完成目標的方法有很多種,譬如被四兩撥千斤地變成數字游戲。保障房建設,保量重要,保質更重要。 |
財經洞察 第52期 |
堵住保障房弄虛作假漏洞 |
一些省份已經把這些建筑納入保障房統計,以挪代建之舉怎么看都有“湊數”嫌疑。不堵住法治和監管上漏洞,保障房制度恐傷,民生恐傷。 | |
|
 |
|
 |
 |
視
頻 |
 |
|
|
|
 |
|
 |
|
微博聲音 |
 |
|
·工人日報要聞部主任 石述思 |
多數人還是盯住保障房吧,房價飆升最大獲益者是各地政府,該還賬了。現在已經出現挖坑湊數的了,讓人無比擔心。 |
·《華夏時報》總編輯 水皮 |
我特別擔心在住房上分配不公,借保障房借尸還魂,實際上又變成了有特權或者有資源的部門就劃公為私。只要在我院子里,甚至是辦公的地方都可以建一個住宅樓,然后美其名曰保障房。 |
·經濟學家
郎咸平 |
我又看到了1000萬套保障房大躍進。由于1.4萬億不能落實,很多地區政策性叫停,或者干脆打個地樁,放個鞭炮,敷衍了事。我們還能承受幾個大躍進? | |
|
 |
| | |
 |
|
 |
陳方:保障房建設何時走出數據迷宮 |
保障房建設如今已成為各地重要的任務,事關地方官員的施政成績。正因為這樣,各地政府很可能為完成保障房建設指標而“湊數”。見多了“官出數據、數據出官”的老例,面對保障房建設數據陡增的“成績”,不能不令人生疑。[詳細] |
 |
 |
金真:別放過湊指標的“政治智慧” |
對于“挖坑待建”或者之后可能會層出不窮的其他湊指標的“政治智慧”,住建部一定不能就此輕易地放過,絕不能僅僅將各省市上報的數據做一個統計匯總就此了事,而是必須要對數據進行細致嚴格的復核。[詳細] |
 |
新京報社論:保障房“挖坑算開工”別玩文字游戲 |
加快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不僅是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抑制房價過快上漲;更是保持宏觀經濟穩定的有效途徑。2011年開工建設1000萬套保障性住房,已經成為一個硬約束指標,容不得弄虛作假。[詳細] | |
 |
以坑充數背后的建設惰性 |
 |
|
 |
石家友:保障房建設需走出“開工糾結” |
如果保障房一直停留在“開工”階段,走不出“開工糾結”,我敢說,不僅是今年的1000萬套,就是“十二五”過后,3600萬套的任務,難保不淪為“傳說”。對習慣于“吸金”的地方政府而言,保障房建設是一個考驗。順利通過這個考驗,當前最重要的就是,盡快走出“開工糾結”。[詳細] |
 |
 |
知風:保障房還在政績的旮旯里挖坑待建 |
保障房是什么呢?是既不來錢還可能貼錢的“買賣”,這碟毫無油水的菜,讓習慣于賣地、強拆的地方政府難以下咽。哪怕弱勢群體正嗷嗷待哺,父母官們卻無動于衷。[詳細] |
 |
吳江:“挖坑式”開工暴露考核漏洞 |
“挖坑式”開工其實更多暴露了對于保障房建設的考核還有著漏洞和不完善之處,只有同時設定“交付期”與“配套率”等保障房建設的系列標準與紅線,保障房的“開工令”才真正有意義,“開工期”也才不會因為缺乏進一步的考核支撐而遭遇“挖個坑便算開工”的尷尬。[詳細] | |
 |
糾結“開工”不如盯牢“竣工” |
 |
|
 |
畢曉哲:應給保障性住房定個“完工套數” |
督促地方政府“開工”和設置一個科學的什么算“開工”的標準是必要的,但僅僅這些是遠遠不夠的,還應建立或設立一個那一年必須完工多少套的具體“指標”。否則,一方面年年累積下來的未完工項目,越累積越是難以完工。[詳細] |
 |
 |
郭立場:突破保障房建設“挖坑待建”困境 |
為了避免保障房申請和分配工作中的弄虛作假行為,在開工率達標后,必須對其進行有效的動態監管,避免挖坑待建的情況持續。此外,還應積極發動社會力量介入保障房建設,使保障房得到全過程的監督。[詳細] |
 |
蔡京玲:不妨給保障房竣工時間劃道紅線 |
國家在保證保障房建設如期開工的前提下,不妨給保障房竣工時間也劃道紅線,規定出明確的竣工時間表。在具體操作上,房地產主管部門要定期向人大報告保障房建設進度,與此同時,各級人大也要組織力量到各地檢查保障房建設進度,實地查看實際情況與所報告的情況有無出入。[詳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