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發展還有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加快發展農村的社會事業,改善農村的公共服務。 韓俊說,這些年以來中國的村發展最引人注目的是在農村的公共事業發展方面,出臺了一些好的政策,真正給農民帶來了實惠。比如兩免一補——農村學校免除學雜費、課本費,對寄宿制的學生給予補貼,這一項一年的財政投入就達6、7百億元。再比如說,從2003年開始試點,到現在在農村已經全面實施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現在政府每年給農民看病補助120元錢,這樣農民得病以后住院可以得到補助,甚至在門診看小病也可以得到補助。 另外,我國從2007年開始建立了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去年覆蓋了4600萬農民,每個農民每個月享受低保64元錢。這個政策是對的。 再比如我國從去年開始進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到今年4月底已經有5199萬農民交了保費,有1633萬農民有了養老金。這個政策好在只要參加養老保險,到了60歲每個月可以領55塊錢的政府補助。雖然現在這個標準比農村的最低生活保障還要低,但是今后會逐步提高。 中國現在提出了一個很響亮的、說到農民心坎上的口號,叫讓公共財政的陽光普照農村,讓公共財政的雨露滋潤億萬農民。中國過去30年農村改革,農民最歡迎的有三件事:第一是土地大包干。第二取消農業稅。第三個方面就是這一系列政策——教育免費、看病補助、養老補助,公共財政開始覆蓋農村。而且公共財政對農業、農村、農民的支持,增長速度是非常快的,去年達到了7253億元。2009年我國政府的財政收入增長了12%,用于“三農”的支出增長了21.8%。但是,即使去年財政對“三農”的支出達到7253億元,也不過占到政府財政總收入6.8萬億元的10%多一點。 所以,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的第一條政策就是強力推進資源要素向農村傾斜。中央十七屆三中全會也明確提出,要全面提高公共財政對農村社會事業的保障水平,要建立城鄉統一的公共服務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