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經濟增長的內在動力結構已經發生積極變化,市場驅動的投資、消費和出口共同拉動經濟增長的格局初步形成,但基礎尚不穩固。內需增長尤其是投資增長對政府力量仍有一定依賴,房地產投資存在較大的回調風險,影響外貿出口的不穩定性因素較多,經濟運行尚未進入新一輪平穩可持續增長軌道。下半年宏觀經濟政策應以穩步微調為基調,在穩定上半年防泡沫、抑通脹成效的基礎上,增強政策的針對性和靈活性,化解諸多矛盾和風險,防止出現大的起落,逐步實現經濟政策由應對危機型向常規型的平穩過渡。在不斷增強內生性增長動力的同時,加快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為“十二五”開局奠定良好基礎。
(一)保持宏觀經濟政策基本穩定,增強針對性和靈活性
下半年財政、貨幣政策應繼續以微調為基調,警惕國內外不利因素產生的疊加效應,防止經濟運行出現較大波動。財政政策在逐步收縮政府投資規模的同時,預留必要的回旋余地,包括儲備一批可供選擇的投資項目、保持一定規模的國債和地方政府債券的發行空間等,為應對需求較大幅度下滑做好準備。貨幣政策方面,今年以來控制新增貸款的力度較大,數量型貨幣調控措施比較集中,基于資產泡沫風險縮小、通脹壓力減輕,以及企業融資難問題有所增加等情況,下半年貨幣政策不宜繼續加大收縮力度。
(二)保持房地產投資穩定增長
抑制房地產泡沫與保持房地產業平穩較快發展并不矛盾。事實上,抑制泡沫正是為了保障房地產業的健康發展。近期控制投機性需求、穩定房價的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下一步即使出現房地產投資明顯回落的情況,對已經出臺的抑制投機的政策措施也不能松動。同時要注意做好三個方面的結合。一是抑制投機與鼓勵自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相結合。應加快房產稅實施步伐,從制度上抑制投機性買房需求,同時適度調整按揭貸款控制措施,支持自住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二是市場驅動的商品房增長與政策驅動的保障性住房增長相結合。應加快落實已經出臺的保障性住房政策,目前保障性住房投資占房地產投資比重約為5%左右,這一比例太小,應有較大幅度的提高,使之在穩定房價地產投資增長中發揮重要作用。合理配置政策資源與市場資源,商品房發展需要政策規范引導,保障性住房建設也可以大量引入市場機制。三是需求管理與供給促進相結合。總量和結構供給不足也是引起房價上漲和投機性買房活動增加的重要原因。應統籌城鄉土地利用,有效盤活城鄉存量建設用地,增加城市建設供地數量和住宅建設用地,加快城鎮住房建設。
(三)積極應對勞動力成本上升的挑戰
今年連續出現的“招工難”,富士康“跳樓”、廣州本田“罷工”等事件,反映出我國勞動力供求關系正在發生重要變化。雖然目前這種變化主要還是結構性、區域性的,但可能會形成一種趨勢,并對我國經濟增長和企業競爭力的“基本面”形成沖擊。這種變化的好處是有利于提高勞動者收入,改善收入分配結構,有利于擴大居民消費和內需。同時需要密切關注和研究“加薪潮”可能引發的一些新問題:一是在我國如何著力培育形成一種和諧、合作的勞資關系。國際經驗表明,長期對抗性的勞資關系,不僅有損于經濟競爭力,也會嚴重影響社會穩定。二是平衡工資增長與產業競爭力的關系。最低工資增長過快,企業和產業競爭力可能會下降,產業虧損、企業倒閉,反而不利于工人就業和生活改善。三是在企業增加職工工資的同時,需要政府加快健全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四是改善勞動者狀況,不僅要增加工資、改善福利,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勞動者素質和崗位轉換能力,努力把改善民生、維護勞動者權益、提高勞動者素質與增強勞動力市場流動性、競爭力有機結合起來。
(四)引導資金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創新和產業升級
在應對金融危機的過程中,全球流動性過剩問題進一步突出。從鞏固經濟內生性增長動力看,需要繼續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從控制通脹和資產泡沫看,則需要收緊貨幣,控制流動性過剩。處理這一矛盾需要綜合考慮以下因素:一是當前市場需求仍處于恢復過程中,至少在明年上半年前不會出現市場需求快速擴張;二是我國國際收支正在向均衡方向發展,結匯導致的人民幣投放明顯減少;三是證券市場規模較快擴大,金融深化繼續發展,對流動性的吸收能力提高較快;四是去年下半年以來基于控制貨幣數量的調控措施收到明顯成效,流動性過剩問題漸趨緩解。處理流動性過剩與支持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當前的重點是優化信貸結構,引導資金流向有增長潛力的實體經濟領域。加強貨幣政策與財政、產業、貿易等政策的協調配合,積極推進金融體制改革和金融創新,拓寬融資渠道,充分發揮資本市場融資功能,重點支持產業結構升級、企業技術改造、兼并重組、自主創新等領域的投資。深化壟斷行業改革,擴大市場準入范圍,降低行業準入門檻。加大對中小企業轉型升級的支持力度,減輕中小企業稅負,加強和改善針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
(五)健全防止農產品價格大幅波動的長效機制
農產品需求在一定時期內存在剛性,但影響農業生產和農產品供給的因素較多,短期內容易發生較大變化。受成本提高的推動,我國農產品價格將呈現持續上漲態勢。要使這一過程相對平穩,最重要的是深入實施強農惠農政策,促進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的生產穩定發展,協調好主要農產品的供求關系。穩定最低收購價及各類市場調控措施,加強農產品市場流通和價格管理,防止因政策調整因素導致供求失衡,引發市場波動。鑒于當前農產品供求形勢及其發展趨勢,要繼續加強國家臨時儲備的精細化管理,落實取消糧食及制品出口退稅政策;發揮中儲糧及地方儲糧公司的積極作用,針對市場供求關系變化靈活調整各項收儲措施。扶持生豬生產發展,落實和加強冷凍豬肉收儲工作,引導生豬生產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建立健全國內外市場監測體系和農產品供求信息發布制度,有效防范國際農產品市場的負面沖擊,努力發揮其積極作用。
(六)鞏固節能減排成果和工作基礎
節能減排面臨“時間緊、任務重”的局面。“十一五”前四年全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累計下降14.38%,要在最后一年實現累計降低20%左右的目標,任務非常艱巨,必須在余下的時間里加大節能減排力度。但目前經濟增速已有所下降,必須注意處理好節能減排和穩定增長的關系。在繼續貫徹今年5月國務院關于嚴控高耗能、高排放行業過快增長,加大淘汰落后產能力度等節能減排措施的同時,今年節能減排工作應著重從增量和結構上下工夫。通過政府鼓勵和開放民間資本等措施,促進新能源和服務業領域投資加快增長,讓節能減排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改變長期以來節能減排與經濟增長相沖突的格局。與此同時,節能減排要改變偏重依靠行政手段的方法,積極創造條件開展排放權交易試點,加快建立起節能減排的長效機制。
|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經濟形勢分析”課題組 |
負責人:劉世錦 參加人:侯云春 盧中原 蔣省三
韓俊 協調人:余斌 報告執筆:劉世錦 余斌 陳昌盛 李建偉 方晉
張立群 (中心各研究部所負責人、經濟形勢分析小組成員參加討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