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鏈接] 我國需求結構的變化
□
從生活必需品到耐用消費品。比如說,我國恩格爾系數呈逐年下降趨勢。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在1996年降到50%以下,2000年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也降到50%以下。到2008年,城鎮恩格爾系數進一步降到36.3%,農村恩格爾系數則降到43.1%。在生存性支出比例大幅度降低的同時,城鄉居民對住房、汽車、電腦、高檔電器等消費品的需求更加普遍,耐用消費品的需求開始大幅增加。 □
從私人產品到公共產品。總體上看,改革開放之初吃飯、穿衣等私人產品的嚴重短缺開始成為歷史,全社會公共產品的需求全面快速增長,公共產品短缺的時代開始到來。這突出地反映在城鄉居民的發展性消費支出比例明顯超過生存性消費支出比例。教育、醫療、養老、就業、公共安全、基本住房、資源環境等這些公共產品的短缺,開始成為全社會的突出矛盾。適應這個大趨勢,基本滿足全社會對基本公共產品的需求,是發展方式轉變的重大戰略任務。 □
從物的發展到人的發展。首先,表現在人的自身發展。突出反映在健康、受教育程度、勞動就業、基本社會保障等方面,這就必然提出逐步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客觀需求。由此可以看到,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隨著發展階段和社會矛盾的變化而提出的一個歷史性的大課題。其次,人的公平發展。當前,最重要的是改變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長期堅持的城鄉二元結構和二元制度安排到了需要改變的時候。統籌城鄉發展,加快城鄉一體化,已成為發展方式轉變的迫切要求。第三,人的全面發展。比如發展權、參與權等。我國現行的行政體制面臨的突出問題是公共治理結構。建立社會利益訴求渠道,建立社會參與的體制機制,從而形成比較完善的公共治理結構,是人的發展對行政體制改革的本質要求。
我國消費率呈下降趨勢
1978年,我國的消費率是62.1%,2008年下降到48.6%,這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最低點。2000年以來,消費率下降更為明顯,8年時間下降了13.7個百分點。我國改革開放之初,居民的消費率將近50%,現在只有35%,下降了將近15個百分點。 從國際比較上來看,我國的消費率不僅遠遠低于發達國家,而且落后于同等發展水平的國家。比如和金磚四國的巴西、印度和俄羅斯比,巴西是75.7%,印度是64.9%,俄羅斯是67%,我國的消費率落后于金磚四國的其他三國大概15-20個百分點。
我國城市消費進入新階段
我國的城市消費開始進入以汽車和住房為主的重要階段。從汽車需求來看,2009年我國的汽車銷售量達到1300多萬輛。近幾年汽車工業也將呈現比較好的發展趨勢。從城鎮住房的需求來看,保障性住房需求、改善性住房需求、投資性住房需求的全面增大,這也正是現在房地產處在一個比較復雜階段的客觀原因。此外,農村的消費潛力巨大。世界上有一句流行語:具有七億人口的中國農村,將是未來世界消費版圖上的最大亮點。從現實看,農村生存性的消費需求支出開始降到45%左右,發展性的消費支出開始提升到50%以上。我國農村這個世界消費版圖的亮點,可以說潛力開始逐步釋放。這將對我國形成消費主導格局產生巨大的影響。 (均自遲福林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