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棉花危在旦夕
經濟參考報:那么我國在玉米和棉花領域又是怎樣的呢? 郎咸平:玉米、棉花美國政府都在進行高額補貼,比如一個1500英畝的農場,產值是50萬美元,美國政府給予7.5萬美元的補貼,基本上相當于這個農場的利潤。從1998年到現在,美國政府對于玉米的補貼金額已經高達290億美元。 再看棉花,1999年8月到2003年7月,美國的棉花生產者總共得到了124億美元的補貼,而同期美國棉花的產值只有139億美元,補貼比率高達產值的89%。也就是說美國農民每種植一美元的棉花,美國政府就給他們0.89美元的補貼。 這么大力度的高額補貼,一方面是低價向中國等國家進行低價傾銷,占領市場,最終操縱價格,進而影響到相關產業鏈。另一方面玉米又是生產清潔能源乙醇的原料,對將來搶占新能源市場制定游戲規則具有戰略意義。 經濟參考報:如果我們把玉米和棉花市場關閉,或提高關稅,是不是就能保護這兩個市場? 郎咸平:問題并不是這么簡單。如果我們放開進口,就像大豆一樣,全線被淘汰。如果不開放進口,現在確實這么做的,那美國會怎么做?這里不得不提一家公司———美國的種子公司孟山都。 大家都知道,中國擁有世界上野生大豆品種的90%以上,實際上中國是控制了大豆品種的。然而,這一現狀卻被美國一家種子公司孟山都改變了。 2000年孟山都到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訪問,雙方互贈禮品,孟山都送我們一顆多油的大豆,我們送他們一顆大豆種子。2001年,世界綠色和平組織披露了一份資料,孟山都通過他們最尖端的技術分析這顆大豆的基因,結果從中找到了高產量以及抗病毒的基因。緊接著,孟山都在包括中國在內的101個國家申請了64項專利。從此,只要中國用任何轉基因大豆都離不開這64項專利,用我們自己的大豆轉基因,還要向其付專利費。 再來看玉米,目前在廣西大量種植的迪卡007號玉米,就是孟山都的產品,到2009年的年中,廣西已經有1026萬畝種植玉米,是黑龍江的1/5.而且成本低、產量大。這已經不需要開放玉米進口。孟山都現在的策略是不收專利費,目前正在大力推廣迪卡008號玉米,這種玉米是轉基因的,農民種植后,把生產出的下一代種子再拿來種,第三代之后產量就會大幅下降,而且還要用大量的農藥來殺病毒。殺這種病毒特效藥只有兩家,一個是孟山都,另外一個是它的姐妹企業,德國的巴斯夫。最終結果,不再需要你開放進口,三年之后你就離不開他了,要么向它買農藥,要么向它買種子。 同樣的故事也發生在棉花身上。 以轉基因抗蟲棉為例,在剛推廣的頭幾年,對棉鈴蟲確實有效果。但好景不長,去年就有媒體報道,江蘇推廣轉基因棉第5年,棉鈴蟲雖然被基本控制,而盲蝽蟓、煙粉虱、紅蜘蛛、蚜蟲等刺吸式“小害蟲”集中大爆發,“小蟲成大災”,用藥量反而猛增。
產業鏈整合為第一要務
經濟參考報:在中國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中國未來對外依賴度較高的大宗商品會越來越多。糧食安全具有戰略意義,中國政府和企業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措施以應對這種波動,確立自己的主動性和話語權? 郎咸平:那就是產業鏈整合。我們要知道,中國只是全球產業鏈的一個環節。如果我們是其中那最弱的一環,那么一旦有什么風吹草動,中國就是最大的受害者。 別人稱我們是制造業大國,我們的制造,只不過是國際產業鏈的分工里利潤最薄的一環。制造以外的產業鏈其他環節,包括產品設計、原料采購、倉儲運輸、訂單處理、批發和零售,都在人家手里,到最后會是什么結果?那就是原材料的定價權由別人掌控,出口銷售價格也由別人掌控,這個制造環節,放在中國還要破壞我們的環境,浪費我們的資源,剝削我們的勞工。我們辛辛苦苦創造出的利潤,就這樣被別人吸光了。 我們已經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產業鏈競爭時代,我們面前的正是我所說的“新帝國主義”,那種單純在勞動成本上面下工夫的中國制造已經走到了盡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