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擴張性財政政策:凱恩斯的基本政策建議
基于對經濟蕭條的原因在于消費和投資不足的判斷,凱恩斯認為走出蕭條的根本辦法是把收入用于消費和投資。他說:“信心之崩潰,對現代經濟生活打擊甚大,要醫治此病,唯一根本辦法是讓病人有兩條路可走,其一是把所得消費掉,其二是選擇一件他認為前途最有希望,同時又有能力購買的資本資產,向別人訂貨。”于是,凱恩斯提出了大致如下的政策建議:
(1)應當更多地采取擴張性財政政策,而不是貨幣政策。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蕭條期間,人們對未來的預期具有更多不確定性,信心不足,因而利率政策通常收效甚微。凱恩斯說:
“資本之邊際效率可能崩潰到一種程度,以致在實際可行范圍之內,利率無論如何降低,都不足使經濟復蘇。”
(2)經濟蕭條期間的擴張性財政政策,其目的在于啟動經濟,而不在于預算平衡和穩定通貨。為此,可以舉債,特別是可以發放建設國債;可以多發貨幣。經濟蕭條期間通常表現為一方面通貨緊縮,另一方面各種生產要素閑置。只要發行的貨幣能夠把閑置的生產要素帶動起來,使得供給大于需求,就不用擔心會發生通貨膨脹。凱恩斯說,如果政府實在無能,沒有好的辦法,可以讓財政部用舊瓶子裝滿鈔票埋在廢棄的煤礦里,讓私人企業雇人去挖。如果能這樣辦,失業問題就沒有了,而且影響所及,社會之其實所得與資本財富,大概要比現在大得多。”凱恩斯指出,這雖然是下策,但在沒有上策、中策時也“聊勝于無”。
(3)擴張性財政政策可以發揮乘數效應,即已有的就業可以創造出更多的就業崗位。決定乘數大小的有兩個因素:一是投資項目的產業關聯度,二是邊際消費傾向。就產業關聯度而言,產業鏈越長,產業關聯度越強,乘數越大;就邊際消費傾向而言,邊際消費傾向越高,乘數就越大,反之乘數就越小。鑒于收入低的人邊際消費傾向較高,凱恩斯主張通過收入的重新分配,增加消費傾向,使得一個較小的投資量就可以維持一個較高的就業效率。具體可以采取稅收和轉移支付制度等。
(4)政府應制定強有力的鼓舞人心的措施,與公眾保持密切聯系,以得到公眾的擁護。這就是說,擴張性財政政策是必要的,但關鍵是財政政策最終要選擇好投資方向和投資項目,并發揮乘數效應,千方百計地激發人們對未來發展的信心和預期,要特別注意在政府刺激經濟過程中不該發生的負面影響。凱恩斯深刻地指出,“社會心理往往離奇莫測,故當政府實施公共投資政策時,也會影響公眾之‘信心’,因之增加靈活偏好。”換言之,持續不斷的發國債的政策,時間長了會使人們對未來失去信心。
《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所闡述的一系列觀點和政策建議,曾經被西方市場經濟國家普遍接受,是西方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主旋律,并且帶來了戰后相當長時期的經濟持續發展,被譽為通向繁榮的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