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大數據時代生活和工作
 |
作者:【英】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
肯尼斯·庫克耶 出版:浙江人民出版社 |
一個大規模生產、分享和應用數據的時代正在開啟,這個時代可稱之為“大數據時代”。既然稱為“大數據時代”,數據或大數據的作用和影響力可想而知,它必將改變社會、改變世界,重塑人們的思維、生活和生產。
數據一直都在、都在用,“大數據”表面看似乎是個時髦的詞匯,但趕時髦其實沒什么壞處。從書名可以看出,本書把大數據與人們的生活、工作及思維等聯系起來,進而對于大數據及其時代、大數據的作用、如何應用大數據等展開分析。
隨著云計算的出現,巨量、變化的終端數據被有效存儲、分析與計算,這為大數據時代打下了技術和平臺的基礎。在信息化社會背景下,數據正在成為巨大的經濟資產,帶來新的機會,帶來全新的創業方向、商業模式和投資機會。問題是,“大數據”的發展存在障礙,如數據的“流動性”和“可獲取性”,即數據的擁有權、隱私權保護問題,數據獲取的途徑、成本等問題。又如,合適恰當的數據處理方法問題。
很明顯,大數據時代促使變革且將持續變革。在作者的分析中,大數據時代推動思維、商業、管理等等方面的變革。變革既是外部性的,更應是內部的,即每個國家、每個企業、每個團隊、每個人都需要進行改變,以適應及更好地了解和把握變革的方向,作出正確的選擇。
同時,對很多人來講,大數據猶如一個“黑匣子”,數據從一邊進去,結果從另一邊出來,中間的過程、方法可以忽略不計。這種方式不但影響著我們的學習能力,更會影響我們的分析能力,嚴重地可能誤導我們的判斷,進而改變事情的結果。更為重要的是,我們時刻暴露在“第三只眼”之下,亞馬遜監視著我們的購物習慣,谷歌監視著我們的網頁瀏覽習慣,微博則似乎什么都知道,知道我們的社交關系網,如此等等。因此,在大數據時代,在變革的同時,人類的作用依然無法被完全替代且且不應被取代。大數據可以為我們提供參考答案,幫助我們提高效率,但大數據只是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提供了便利的數據處理方法和分析結果。所謂的答案只是暫時的答案,最終的答案仍然取決于人自己。
善用數據者生存,不變者滅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