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已經陷入了連續(xù)二十年的經濟停滯狀態(tài),史稱“失去的二十年”。這段歷史引起了各國尤其是中國的高度重視。雖然研究者眾,但缺少對日本社會真實的了解,更多的是臆測和猜想。而日本自身的反思聲音很少被引入。 《失去的二十年:日本經濟長期停滯的真正原因》正是填補了這一空白。讀者可以看到日本人是如何清晰解讀其來龍去脈的。作者其經濟學家兼媒體人的雙重身份更是賦予本書獨特的洞見,他從日本的現狀、歷史、經濟學角度出發(fā),顛覆了世界對日本經濟的很多傳統看法: 終身雇傭制真的是日本的優(yōu)良傳統嗎? 日本經濟停滯是源于廣場協議嗎?為什么經濟一停就是二十年,而且有繼續(xù)停滯的跡象?日本經濟停滯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日本應對經濟危機的教訓和經驗究竟是什么? 20世紀80年代是日本的黃金時代,還是日本傳統產業(yè)結構的最后輝煌? 日本真實的社會現狀到底是怎樣的? 日本與中國如何競爭?日本未來可能的出路在哪里?會對世界帶來何種影響? 《失去的二十年》在日本一經面世,就引起巨大反響。相信中國政府、經濟學家以及對經濟趨勢感興趣的讀者將從中獲益良多。 |
財政政策的缺陷 羅斯福新政的神話
美國在20世紀30年代爆發(fā)的大蕭條最后是凱恩斯政策治好的嗎?關于大蕭條,社會上廣泛流傳著這樣的神話: 神話
1:大蕭條的起因是“有效需求不足”,所以金融政策是沒有效果的。 神話 2:危機進一步擴大是因為胡佛總統實行了“清算主義”政策。
神話
3:羅斯福采取了凱恩斯提議的“新經濟政策”后,美國才從大蕭條中脫身。 神話
4:庇古等古典經濟學家認為,降低工資可以緩解失業(yè)問題。但是工資降低后帶來了經濟狀況的進一步惡化。 神話
1是凱恩斯在“一般理論”
中倡導的內容,但是現在這個理論已經遭到質疑。弗里德曼和施瓦茨對1929年以后美聯邦的金融政策進行研究發(fā)現:在1933年之前美國的通貨供給量一直都在銳減。最后得出的結論是:“經濟大蕭條”時實行的金融緊縮政策使得銀行資金周轉困難,紛紛破產倒閉,隨后全美銀行出現擠兌風潮,銀行成批倒閉又引發(fā)信用萎縮。繼而企業(yè)也開始連鎖倒閉,信用危機進一步擴大蔓延……
后來就他們的觀點又有很多學者發(fā)表了各自的看法,但基本上大家都對此持贊同的態(tài)度。羅斯福于1933年就任美國總統,隨后就實行大膽的金融緩和,阻止了信用萎縮的進一步蔓延,經濟負增長的腳步終于停了下來……[詳細] | |
“失去的二十年”啟示錄 |
池田信夫的《失去的二十年》,全書共分九章,從日本的現狀、歷史和經濟學的角度出發(fā),深刻分析甚至顛覆了世界對日本經濟很多傳統的看法。閱讀《失去的二十年》,不能不對池田信夫在每章前面引用的名言好好思考,這也是反思中國經濟的必要提醒…[詳細]
|
日本:在毀滅中創(chuàng)新 |
現在看起來,日本經濟仍然是世界第一流的強大經濟體。但是,日本市場卻仍然是一個封閉的市場。如果這個深刻的問題不能解決,封閉的環(huán)境就會始終嚴酷地制約著日本未來的發(fā)展…[詳細]
|
中國經濟能否避免重蹈日本覆轍? |
從日本的現狀、歷史和經濟學的角度出發(fā),深刻分析甚至是顛覆了世界對日本經濟很多傳統的看法,堪稱是日本親歷者最犀利、最深刻的反省…[詳細]
|
liyuan256873 發(fā)表于2012-05-14 10:21:03 |
對經濟學有一定研究的人看了有收獲。了解日本經濟沒落,對中國有很大借鑒意義。 |
楓子
發(fā)表于2012-07-09 09:24:08 |
日本當年的情況和今日中國何其相似,有點參考價值,可惜內容還不算特別豐富,值得簡單看看。 |
劉叢闖
發(fā)表于2012-07-21 12:56:53 |
書的內容很好,從日本的角度出發(fā),雖然規(guī)避了很多問題,但還是很客觀的,很學術的一本書。 |
greeceturkey 發(fā)表于2012-07-15 17:08:23 |
《失去的二十年》在描寫“經濟陷入長期停滯”的社會現狀時,池田信夫引用村上龍的名言:“這個國家什么都有,要什么東西就有什么東西,唯獨沒有希望”。中國也該好好反思。 |
kane_hao 發(fā)表于2010-06-04 11:05:37 |
作者用了很多經濟學原理,讀起來有些困難。但通過一個日本人的視角,提供了很多信息。有些部分讀起來仿佛是在講現在的中國,讓人感嘆啊。 |
無書之書
發(fā)表于2012-05-03 19:12:01 |
日本的經濟,是我們的前車之鑒,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
|
前言 第1章
經濟陷入長期停滯 經濟長期下滑 出口立國模式的“猝死” 沒有希望的國家 第2章
失去的二十年 問題出在哪兒 如何看待20世紀90年代 第3章
經濟政策的局限 財政政策的缺陷 金融政策的功與過 第4章
日式公司走向終結 公司是誰的 日式官僚社會的構造 第5章
“制造立國”的神話 “磨合優(yōu)勢”失靈 2IT總承包商的末路 第6章
創(chuàng)新和經濟增長戰(zhàn)略 股東資本主義的必要性 回避風險到迎接風險 創(chuàng)新是什么 創(chuàng)造性破壞的可能性 第7章
不平等的真相 不平等出現的原因 新的身份社會 事后的正義 第8章
閑散富裕族 內部失業(yè)人員 螞蟻的出路 第9章
終身雇用的神話 終身雇用是日本的傳統嗎 日式網絡的局限 雇傭的組合模式 后記 |
作 者:池田信夫 |
1953年出生于日本京都。從東京大學經濟學部畢業(yè)后進入NKH(日本廣播放送協會)工作,先后擔任記者、策劃等職務。因揭露政府濫用財政項目費用以及深入的經濟報道而在業(yè)內享有盛名。后被提升至管理崗位,覺得無聊而離職,成為自由撰稿人。之后歷任國際大學國際社會研究中心教授、經濟產業(yè)研究所首席研究員等,F任上武大學大學院(研究生院)經營管理研究科教授。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