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時節,黃海之濱的濕地灘涂綠意翻涌,鶴舞鹿鳴。
鹽城,兼具濕地、海洋、森林三大生態系統,創成國際濕地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每年吸引千萬名海內外游客前來觀光。如今,不斷擦亮生態底色的同時,鹽城加快推動生態價值多元轉化,為生態保護融入城市發展提供了樣本范例。
作為長三角中心區城市的鹽城,擁有著極為稀缺的“原生態”——黃海濕地。在這里,孕育了太平洋西岸和亞洲大陸邊緣面積最大、生態保護最好的海岸型濕地,是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的中心節點。
2019年7月,在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全球第二塊潮間帶濕地遺產,我國第一處濱海濕地類世界自然遺產,標志著我國世界遺產從陸地走向海洋。
申遺成功以來,鹽城堅決扛起世界自然遺產生態保護責任。為更大力度開展濕地保護與修復,鹽城從一線海堤內的圍墾養殖區專門辟出720畝區域進行微地形改造、濕地修復、環境整治并實行封閉管理,成功打造國內第一塊固定高潮位候鳥棲息地——“條子泥720”,被譽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中國樣本”。目前,條子泥的候鳥種群數量已達412種。
如今,良好的生態環境已經成為鹽城高質量發展的靚麗底色。截至2022年底,鹽城全市森林覆蓋面積538萬畝,林木覆蓋率25.17%,PM2.5濃度、優良天數比率、國省考斷面優Ⅲ比例“三個全省最優”。“抬頭鹽城藍、四顧生態綠”漸成鹽城人的生活日常。
不斷擦亮生態底色的同時,鹽城也持續推動生態價值多元轉化,讓綠水青山成為百姓的“金飯碗”。
近年來,鹽城市以條子泥等區域為重點,加快建設“探秘自然遺產、戲水湖蕩濕地”等五條文旅產業帶,打造濱海生態旅游廊道。
“嗨的喲來,吭呀!吭呀個號來,哎啰……”在鹽城東臺市弶港鎮巴斗村漁民之家,弶港漁民號子表演歌聲嘹亮,吸引了不少游客觀看。這個由當地村民自導自演的表演項目,被列入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巴斗村是黃海之濱最靠近海邊的一個小漁村,緊靠世界自然遺產地核心區條子泥濕地與黃海國家森林公園。隨著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地處世界自然遺產核心區的巴斗村迎來發展生態新機遇。
減船轉產、退養還濕,如今的巴斗村通過加快文旅融合,發展成灘涂養殖、旅游開發等多元化業態,走上了漁旅融合發展之路。曾經的小漁村華麗轉身為“江蘇省美麗鄉村”“江蘇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范村”“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
現在來巴斗村的游客越來越多,開飯館、辦民宿成為村民致富的新項目。近年來,巴斗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5.5萬元,村集體積累累計超過1200萬元,居民儲蓄存款累計超1.2億元。
2022年,鹽城全市年游客接待量2574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85億元。
此外,立足資源稟賦,鹽城聚焦“5+2”戰略性新興產業和23條重點產業鏈,著力打造鏈條完備、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今年7月10日,東臺晶澳科技項目10.8萬平方米光伏組件車間正式投產,首條光伏組件順利下線。該項目投資達100億元,新上10GW高效電池、10GW高效組件以及光伏輔材、光伏電站等項目,20條電池生產線、14條光伏組件生產線,全線采用最先進的技術、智能化的設備和綠色低碳系統,生產新一代n型高效產品,供應全球市場,對于東臺科技創新發展以及產業強鏈補鏈延鏈意義重大。
數據顯示,作為長三角地區首個千萬千瓦新能源發電城市,截至2022年底,鹽城海上風電裝機容量占全國1/5、全球1/10,新能源發電量占當地全社會用電量的59%,新能源產業突破1500億元,“風光氣”等綠色能源發展已成規模。
2022年,鹽城GDP躍上7000億元臺階,地區生產總值增長4.6%,增幅列江蘇省第一。
走進位于安徽省馬鞍山市的慈湖港長江綜合碼頭,只見純電動重卡在碼頭上的固定作業區域內來回穿梭,電力驅動的門架式起重機緊張作業,不時有鳥兒從空中掠過。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803954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