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二次會議研究加強耕地保護和鹽堿地綜合改造利用等問題。業內人士表示,糧食安全保障核心在于提升產量,通過向各類鹽堿地資源要食物,“以種適地”同“以地適種”相結合,加快選育耐鹽堿特色品種,將大幅提升鹽堿地糧食生產量。
“此次會議為我們做好鹽堿地特色農業大文章提供了根本遵循,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投身其中,貢獻更多智慧與力量。”中農海稻公司董事長楊記磙表示,我國鹽堿地面積大、類型多、分布廣,是全球第三大鹽堿地分布國家,開展鹽堿地綜合利用,“喚醒”鹽堿地這一“沉睡”的資源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近年來國家對鹽堿地綜合利用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支持將符合條件的鹽堿地等后備資源適度有序開發為耕地”“做好鹽堿地等耕地后備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試點”……近些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鹽堿地都被視作重要的耕地后備資源屢被提及。
“我們對海水稻種子進行生物誘導、基因編輯,從而提升海水稻的品質和產量,為其增加健康、功能屬性,該技術已成為領跑農業生物的前沿科技成果,尤其在鹽堿地綜合利用中取得重大成果。”楊記磙說。
“鹽堿地不出糧”的傳統正在被打破。江蘇、新疆、山東、廣東、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區都有中農海稻的鹽堿地農田。“2018年,我們通過科技援疆,將‘海水稻’最新研究成果在新疆喀什市帕哈太克里鄉落地。公司為帕鄉貧困戶免費提供耐鹽堿稻種子,種植后平均畝產達450公斤,直接帶動貧困戶每畝增收150元。” 中農海稻運營總監李草嬰告訴記者。
對于海水稻米的儲存也有了突破。楊記磙坦言海水稻種植面積有限,產量偏低,為保護其營養價值,儲存條件較為嚴苛。
“納米多功能保質保真技術”發明人、江陰李玉裕材料科技工作室董事長李玉裕介紹,新研發的納米多功能防腐保質智慧包裝“鮮寶寶”集阻隔、防霧、抗菌、抗氧化、抑制呼吸、抑制乙烯多功能于一體,抑菌率達96%以上。新型保質包裝技術,高效保質、保水、防腐爛,降低損耗,常溫條件下延長保質期3至5倍。
?
截至6月底,我國可再生能源裝機突破13億千瓦,歷史性超過煤電。其中,風電裝機3.89億千瓦,連續13年位居全球第一;光伏發電裝機4.7億千瓦,連續8年位居全球第一。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803954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