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錢江世紀城,一座高達310米、鋼結構連體的杭州世紀中心(杭州之門)聳立矚目,氣勢雄偉。離杭州世紀中心不遠,被列為“國家康居示范工程”的杭州錢江世紀城人才專項用房也順利投入使用,并開創了鋼結構住宅在保障房項目上推廣應用的先河,是我國面積領先的鋼結構保障房小區。
這兩個標志性項目建設都是杭州首個鋼結構住宅產業化基地杭蕭鋼構承建的。記者近日在杭蕭鋼構調研采訪了解到,在我國“雙碳”戰略目標及“新型城鎮化建設”政策推動下,鋼結構行業再次進入上升周期,以綠色低碳為發展理念的大型鋼結構企業,迎來發展新機遇。但是,受全社會對綠色建筑認知度不高、傳統建筑模式仍占主導等因素影響,相比于日美等發達國家,當前我國鋼結構住宅還處于起步發展階段,產業化仍需提速。
這是運用鋼結構的杭州錢江世紀城人才專項用房。資料照片
裝配式建筑“搭”出綠色新城新貌
杭州世紀中心、中國國際絲路中心大廈、卡塔爾多哈國際機場……這些是杭蕭鋼構股份有限公司近年來承接國內外重大建設項目并運用綠色建筑理念的縮影。
商業建筑使用鋼結構已十分常見,住宅使用鋼結構也在被行業破題和探索。
“60多名工人僅用58天就完成了32層、建筑面積2萬多平方米的住宅樓。”杭蕭鋼構總工程師劉曉光指著身后的杭州錢江世紀城人才專項用房11號樓向記者介紹,同樣的建筑,如果采用傳統鋼筋混凝土結構,主體結構一般情況下需要180名工人6個月左右才能完成。
與傳統建筑方式不同的是,這類鋼結構裝配式建筑像是在“搭積木”——在工廠加工制作好鋼柱、鋼梁、樓承板、墻板、樓梯等建筑用構件和配件,運輸到建筑施工現場,再通過可靠的連接方式將構件、配件安裝到一起,一個完整的建筑物就完成了。
如今裝配式建筑正大量被應用到公共建筑、安置房、市政道路……成千上萬像積木一樣的預制構件,正“搭建”出綠色、現代、宜居的城市新貌。
“裝配式建筑跟傳統的建筑相比主要有四個突出優點——‘多、快、好、省’。”中國工程院院士、杭蕭鋼構院士工作站院士江歡成介紹,“多”是指裝配式體系應用場景多;“快”是指工廠預制化程度高,整體工期短;“好”是指由工廠制作的構件配件效果精致、統一標準、質量可控;“省”則是因為鋼構件在工廠生產,減少了現場對水的消耗,減少了建筑垃圾、粉塵污染,鋼構件還可以循環利用。
綠色化建材革新持續發力
鋼結構建筑是一種新型的綠色低碳建筑體系,被業內各方普遍看好。在國家倡導綠色建筑、節能環保、資源循環利用等政策影響下,鋼結構逐漸被廣泛應用在裝配式建筑建設中,鋼結構行業規模不斷擴大。
據中國建材信息網統計,2022年在建的鋼結構建筑面積為4.81億平方米,占當年在建建筑面積的3.07%。據不完全統計,2022年行業前100名鋼結構企業完成鋼結構產量3,662.4萬噸,占到全國建筑鋼結構產量的39.8%,鋼結構產值達2,314.2億元,占全國建筑鋼結構產值的23.3%。
漢林設計副總經理毛德燦認為,裝配式鋼結構住宅是鋼結構走向市場的重要形式,中國建筑業正在接軌國際潮流,變革是大勢所趨,推廣鋼結構住宅對建筑產業升級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裝配式鋼結構建筑,將工地做的事情工廠做,室外的事情室內做,高空的事情地面做,危險復雜的事情地面做,浪費資源和污染環境的事情不做,這就是傳統建筑業向現代工業轉型的重要內容。
鋼結構建筑需要研發投入來支撐更多行業創新。據悉,僅2022年,杭蕭鋼構的研發費用就達到4.88億元,占總營收比例達到5.18%。杭蕭鋼構董事長單銀木介紹,早在1999年,杭蕭鋼構即成立專門機構展開對鋼結構住宅體系的研究與開發。經過幾十年發展,企業已經成為一家以科技創新為特征的裝配式全產業鏈一體化企業,形成“設計研發+生產制造+項目建筑總承包+綠色建材+建筑產業互聯網平臺”的“五位一體”綠色建筑集成新模式,并擁有600余項國家專利成果。
在鋼結構住宅方面,記者采訪了解到,目前行業開發的鋼管混凝土束結構住宅建筑體系,歷經可行性研究、理論分析與試設計、生產工藝研究、施工工藝研究等多個階段工作,為裝配式鋼結構住宅積累一套可實施、可復制推廣的試點建設經驗,在我國建設規模領先的鋼結構綠色建筑商品房住宅區——包頭萬郡·大都城、杭州濱江星翠瀾庭、杭州綠城鳳起潮鳴等項目中成功應用。憑借良好的抗震性,鋼結構住宅在市場中得到良好反饋。
據不完全統計,杭蕭鋼構已累計完成超高層鋼結構建筑超過700幢,大跨度空間鋼結構技術及施工工法成功應用于黃河國家博物館、濟南綠地國博城會展中心、海口國際免稅城、廣州亞運會綜合體育館、杭州東站、德國法蘭克福空鐵中心等國內外項目中。
綠色建筑產業化仍需提速
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印發的《“十四五”建筑業發展規劃》,到2025年,國內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30%以上。而鋼結構建筑作為綠色建筑的應用結構,可以滿足大部分需求。但另一方面,目前國內鋼結構建筑占建筑市場的比例不到10%,遠遠低于美國的87%、日本的70%、歐洲的50%。
“盡管鋼結構住宅已經得到一定應用,但從全國市場范圍來說,消費習慣還在培養之中,導致鋼結構住宅產業化速度跟不上。”杭蕭鋼構工業化綠色建筑研究院院長李文斌認為,我國作為世界上建筑體量最大和鋼產量最大的國家,鋼結構建筑的應用水平較為滯后。從我國的政策導向和鋼結構行業應用現狀來看,得益于綠色低碳環保以及多重功能優勢,鋼結構建筑有望成為未來主流的建筑形式,尤其是鋼結構住宅未來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同時,多名受訪專家也表示,裝配式鋼結構住宅是鋼結構走向市場的重要形式,中國建筑業正在接軌國際潮流,變革是大勢所趨,推廣鋼結構住宅對建筑產業升級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業界建議,政府層面可加大支持裝配式建筑發展力度,在具體政策執行過程中將相關資源進一步向裝配式建筑傾斜,從而全面帶動激發全社會發展裝配式建筑發展的意愿。
多方看來,實現“雙碳”戰略的根本出路是科技創新,而以杭蕭鋼構為代表的企業在裝配式建筑領域的持續創新,將積極有效推動城市更新、老舊住宅小區改造的“減碳”之路。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803954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