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輛輛送水消防車穿行在缺水鄉村、一支支抗旱突擊隊活躍在田間地頭、一條條巡護船守護著江豚等水生動物……
面對旱情持續,江西各地干部群眾以“旱”為令,在抗旱保生活、保生產、保生態一線,努力減少旱災損失。
保生活
清晨6點,江西省瑞昌市范鎮消防站站長傅康和同事蔡星星就拉著一車水出發了。最近一個多月,他每天奔波在送水的路上,早出晚歸。
“不要急,一車水不夠,給你們拉第二車。”一到中源村東邊萬村小組,傅康跳下車組織村民接水。
隨著旱情持續,范鎮需要送水的村民小組增加到7個,傅康送水的地方也越來越多。一車水3.5噸,一天需要送三四車,甚至五六車。
6月下旬以來,江西平均降雨量比多年均值偏少5成。干旱致災害,一些地方群眾因旱飲水困難。
記者在九江、吉安等地采訪發現,各地在做好取水水源地監測、增設供水加壓設備等的同時,還通過消防車運水、送桶裝水等方式,解決群眾飲水困難問題。
一幕幕送水的場景出現在缺水的山村——
在奉新縣馮川鎮大路口村,拿著水桶排隊接水的王香梅說,鎮里最近每天都安排車送水,遇到行動不便的老人,還送水上門。
在上高縣野市鄉水口村,村民羅逞明提著兩桶剛接的水激動地說:“上午跟村里反映缺水,下午就來給我們送水了。”
保生產
“出水啦!終于出水啦!”望著出水管中的汩汩水流,江西省萍鄉市安源區青山村村民們滿臉欣喜。
持續的旱情讓青山村部分群眾生活用水和300余畝水稻受到影響。當地購買了打井取水設備,黨員志愿者和勘測隊員經三天三夜奮戰,終于在井深200米的地方抽出了水。
當前,江西中稻進入抽穗揚花期,晚稻處于拔節孕穗期,正是用水之時。江西各地通過河道取水、溝渠取水、提灌站引水、泵站提水、機井抽水等方式廣辟水源,最大限度減輕干旱給農業生產帶來的不利影響。
“您好,是潭頭鄉抗旱突擊隊嗎?我家的稻田干旱嚴重,急需抽水灌溉……”眼看著田里缺水,江西永豐縣潭頭鄉羅星村村民吳明杰撥通了鄉里抗旱突擊隊的電話。很快,抗旱突擊隊帶著水泵、水管等趕來,當天水就進了田里。
在南昌市紅谷灘區厚田鄉,當地及時撥付農田水利專項資金,投入抗旱機井、泵站等建設。“村里安裝了抗旱設備,直接就能把水引到田邊。”種了170畝水稻的厚田鄉象潭村種糧大戶陳小牛說。
據江西省農業農村廳介紹,江西已派出93個工作組,赴93個涉農縣開展一對一指導服務,指導農戶加強水肥管理,提高作物抗旱能力。江西廬山市沙湖山管理處65歲的農民左森林說:“政府不僅把水送到田里,還指導我們怎么管好水稻。”
保生態
頂著炎炎烈日,江西永修縣漁政執法大隊大隊長蔡隆堅和幾名隊員一起,開著漁政船在鄱陽湖巡護。
“禁捕兩年多來,湖區漁業資源恢復很快,水位下降后易發生偷捕,我們要加強巡護,船進不去的地方就開車或徒步走去。”蔡隆堅說。
作為我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區不僅漁業資源豐富,還生活著大量江豚、候鳥、麋鹿等珍稀野生動物。干旱影響湖區生態。
在鄱陽湖都昌水域,湖中不時能看到江豚的身影。都昌縣漁政執法大隊隊員余順員和當地江豚救護隊隊員每天在湖區巡護。余順員說,湖水退得快,江豚可能被困在湖汊里出不來,導致擱淺。
鄱陽湖是亞洲最大的候鳥越冬地,湖區水位下降也會影響即將到來的越冬候鳥覓食。江西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徐志文說:“我們正采取措施科學調控保護區內的碟形湖,開展越冬候鳥棲息地維護,多為候鳥留水、留食。”
(記者吳濤、郭強、熊家林、陳毓珊)
(新華社南昌8月25日電)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803954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