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條硬化路從山溝里延伸到同心縣預旺鎮賀家塬村村口。(記者 王鵬 攝)
1937年,一本名為《紅星照耀中國》的書風行歐美多國,中國共產黨及其創建的革命根據地首次進入西方人的視野。在這本書中,作者埃德加·斯諾將近1/3的篇幅給了寧夏中部干旱帶上的一座小縣城豫旺縣(即今天的同心縣),并如此記錄豫旺縣當時的貧困情況:“70%的農民欠債,60%的農民靠借糧糊口。”直至幾年前,這里仍是寧夏西海固最為貧困的縣區之一。
近年來,一場脫貧攻堅戰,讓這座西北旱塬的千年小城歷史性告別絕對貧困,10余萬貧困人口終結苦難記憶。草畜、枸杞、圓棗等幾大富民產業源源不斷“輸血”,路、電、網等基礎設施完善打通銷路,閩寧協作的海風勁吹。同心縣已徹底脫胎換骨,正吹響鄉村振興新的號角。
產業革命擦亮脫貧“利器”
1936年埃德加·斯諾踏上同心這片土地時,這里還叫豫旺縣,是彭德懷率領的西征紅軍大本營。從豫旺堡鎮前往豫旺縣城的路上,他看到“高高的平原,到處有長條的蔥綠草地,點綴著一叢叢高聳的野草和圓圓的山丘,上面有大群的山羊和綿羊在放牧啃草”。
同心縣曾經水草豐美,牛羊養殖歷史悠久。后來無節制的開墾放牧導致生態環境極度惡化,2003年寧夏在全區實施封山禁牧,放養改為圈舍飼養。然而,同心人祖祖輩輩養牛羊,為何仍擺脫不了貧困?關鍵在于養殖方式太落后。
近年來,同心縣引進龍頭企業,一座座現代化農業產業園拔地而起,經過一場科學化、標準化、規模化發展的理念“洗禮”,當地傳統養殖方式發生顛覆性變化,牛羊成了同心人的增收“利器”。
走進同心縣麻疙瘩村杜泊羊產業園區,“熊貓色”的杜泊羊正埋頭吃草,令人驚奇的是杜泊羊塊頭看起來比普通羊大很多。據園區負責人雷燦煌介紹,一只成年杜泊公羊體重可達120千克,出肉率比普通羊高出20%,而且園區引進蛋白含量高的高效牧草巨菌草,羊增肉更多也更快。
去年園區建成以來,已帶動周邊合作社、農戶養殖杜泊羊8000余只。“我們免費培訓農戶科學養殖,統一防疫、飼草等,并以高于市場價每千克兩元的價格統一回收農戶的羊,最終實現農戶增收、企業發展的雙贏。”雷燦煌說。
引進西門塔爾肉牛、研發枸杞原漿產品、種植富硒蘆筍……現代農業革命還在持續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一村一品”有力帶動農民增收。如今,同心縣14萬畝鮮紅欲滴的枸杞即將迎來采摘,牛羊飼養量分別達到23萬頭和190萬只,同心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4年的6000余元增至去年底的1.1萬余元。
一“路”通而萬事興
80多年前,斯諾乘坐一輛“破敗不堪”的火車從北京到達西安后,主要靠騎馬和步行,穿梭在陜甘寧邊區的黃土高原間。他從陜西保安縣(今志丹縣)到寧夏豫旺縣,就用了整整兩周時間。
貧困地區窮在“路”上,位于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同心縣更是如此。脫貧攻堅以來,同心縣“行路難”的問題得到根本性解決。截至目前,全縣通車里程已超過5000多公里,實現了硬化路村村通,有些村的水泥路都通到了農戶家門口。
“爬了一輩子溝,再也不用爬了!”同心縣馬高莊鄉溝灘村70多歲的馬德川還記得,過去進出村子要爬一條深30米、寬近250米的城陽溝。村里種的馬鈴薯、西瓜等經濟作物品質很好,卻因為交通不便、農資運費高,很難賣個好價錢。
2016年,城陽溝大橋建成通車,只需1分鐘就能橫跨“天塹”。次年,商販的大貨車直接開到了村子的田間地頭,他家一畝馬鈴薯增收了五六百元。
暢通的路網極大地促進了農產品運輸和交易。與此同時,一條條“網絡之路”悄然在鄉村大地鋪展開來,幫助同心縣農產品搭上電商銷售的“高速列車”。
在同心縣“大美同心”消費扶貧電商平臺展銷中心,展柜上各類農特產品包裝精美,直播間里主播正在賣力推銷同心枸杞、圓棗、小雜糧等農產品。平臺自2019年底運行以來,全縣涉農龍頭企業、合作社近30家入駐,上架同心縣農旅特產300多款,累計銷售訂單達30萬單,銷售額達1.6億元。
據“大美同心”平臺負責人馬曉峰說,平臺建立了完善的農產品網絡銷售的供應鏈體系,整合全縣特色農產品,以“線下展銷、線上下單”的方式實現產品銷售、平臺引流,打造線下“縣—鄉鎮—村”三級服務門店,目前已輻射10個鄉鎮40個村,帶動當地建檔立卡貧困戶超過4000人。
“借助淘寶、京東等電商平臺,還有中國農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消費扶貧商城,同心縣的優質農產品可以賣向全國。”馬曉峰說。
脫貧戰場“兄弟連”
西征紅軍解放豫旺縣后,立即取消一切苛捐雜稅和欠債,得到了當地百姓的擁護。斯諾在采訪中聽到最多的是:“共產黨為窮人打天下。”建黨百年來,消除貧困、實現共同富裕,中國共產黨的初心未改。
在全國脫貧攻堅戰的大格局中,除了中央對貧困地區“自上而下”的扶持,東西部扶貧協作發揮了重要作用。自1996年福建與寧夏建立對口幫扶關系,同心縣戰貧多了一支“兄弟連”。
在位于同心縣工業園區的寧夏閩興香業有限公司制香扶貧車間里,空氣里滿是沉香特有的味道。2019年,經過招商引資,來自“中國香都”福建永春縣的企業家張連興把制香產業鏈搬到了同心縣,建成寧夏首家制香廠,滿負荷運轉時可帶動100余人就業。
“同心縣勞動力資源豐富,氣候干燥,很適宜制香,我們的產品主要出口泰國、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張連興說。
沙嘴城村的禹魯已經是一名熟練工,她神情專注地提起兩條線香,插入模具的小孔逆時針快速轉動,3秒鐘一片盤香制作而成。“剛開始手一提香就斷了,現在我手快,計件一個月能拿3000多元工資。”她說。
過去為了養家糊口,禹魯和丈夫在內蒙古搬磚、在青海摘枸杞……一年至少有半年外出打工,季節性務工需要不停轉場,兩人經常居無定所,只能把兩三歲的女兒留給老人照看。
“工地上忙,有時中午飯都吃不上,想娃時只能晚上微信視頻,每次女兒哭著問媽媽啥時候回家,我都特別心酸。”而現在,她每天早晨6點起床,給娃做完早餐后騎電動車上班,掙錢顧家兩不誤。
20多年來,大量的資金支持注入這片紅色土地,一批批東部發達地區的企業在同心投資建廠,既方便了群眾就近務工,也為同心縣未來縣域經濟發展增添了活力和潛力。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803954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