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舉行的業績發布會上,中信銀行行長方合英披露了中信銀行2021年至2023年三年發展規劃的主要目標:到2023年總資產達到9.3萬億元,營業凈收入達到2400億元,凈利潤實現較快增長。
根據中信銀行日前公布的2020年業績報告。截至報告期末,中信銀行資產總額75111.61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1.27%。報告期內,中信銀行實現營業收入1947.31億元,較上年增長3.81%;實現歸屬于股東的凈利潤489.80億元,較上年增長2.01%。
方合英表示,中信集團在其“十四五”規劃中提出,金融板塊要成為國際一流、國內領先的綜合金融服務引領者,也明確中信銀行要瞄準“三年內進入全國股份制銀行前二”目標不動搖,要努力成為最佳的綜合金融服務提供者和一流的科技型股份制銀行。中信銀行在集團的定位和要求之下制定了自身目標。“如果只是用利潤指標來看的話,難度還是相當大的。”方合英說。他表示,為了實現具體目標,中信銀行要堅持對公業務、零售業務、金融市場業務“三駕齊驅”的戰略定位。
近年來,中信銀行一直在推動業務結構由“一體兩翼”向“三駕齊驅”轉變,將零售和金融市場板塊作為輕型發展的重要發力點,對公、零售、金融市場“三大板塊”營業凈收入占比,已從三年前的55.6%、34.7%、7.1%調整為45.9%、40.9%、11.7%。方合英表示,更加均衡的業務架構有利于中信銀行更好地應對經濟周期變化,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展望未來三年,方合英在年報行長致辭中稱,將持續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快推進數字化轉型,將中信銀行打造成為“一流的科技型銀行”,通過技術與業務的同向發力,驅動更多創新,帶來更大變革。
年報數據顯示,2020年,中信銀行科技投入近70億元,較上年增長24%,科技人員數量兩年翻兩番,科技人員占比達7.6%。在科技力量支持推動下,去年中信銀行成功落地63個一類創新項目,推出了一批立得住、叫得響、效益好的項目。投產國內大中型銀行首個自主分布式核心系統(“凌云工程”),為實現金融業關鍵基礎設施自主可控貢獻“中信方案”,推動全行金融科技綜合賦能能力全面升級。
中信銀行業務總監呂天貴在回答《經濟參考報》記者提問時表示,在金融科技層面,中信銀行的目標就是要3至5年時間打造技術和數據兩大中臺。“支撐和推動全行經營管理由信息化、數字化向智能化轉變,形成敏捷+智能的創新體系,成為一流的科技驅動型銀行。”他說。呂天貴還說,數字化轉型目前已經上升為全行戰略,推進從技術應用、模式創新、流程再造到組織重塑的全過程系統性變革,推動全行治理體系完善和治理能力提升。
據他介紹,目前中信銀行對公、零售和金融市場業務均并行發力,推進數字化轉型提升管理效能。年報顯示,中信銀行加大數字化營銷,利用鏈式獲客和產品獲客模型拓展新客戶1.28萬戶,帶動存款增長539億元;開發零售經營系統,帶動資產規模提升近2000億元,理財AI智能推薦實現線上銷售規模超過2300億元。加大數字化服務,利用流程線上化、審批移動化、客戶識別智能化等方式,將對公客戶開戶時間縮短了約30%。加快生態場景布局,與銀聯、滴滴、京東等數百家合作伙伴共建場景5500余個,服務用戶520萬人,累計資金交易3.9億筆。
方合英表示,未來三年,將嚴守風險底線,合規內控體系將更加穩健。將堅持“風控創造價值”理念,提高風險預判和預警能力。他還強調,要“精準投”“高效防”和“強力管”。
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末,中信銀行不良貸款率1.64%,較上年末下降0.01個百分點;逾期60天以上貸款與不良貸款比例為80.46%,較上年末下降3.90個百分點。
中信銀行副行長胡罡表示,從明年開始,中信銀行的資產質量就會輕裝上陣,回歸較好的水平。“我們有信心,中信銀行從明年開始風險成本將逐年大幅下降。”他說。
![]() |
湖北省長江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湖北長投”)牢記國企使命擔當,緊緊圍繞《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和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開展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實施數字鄉村建設發展工程”,依托旗下智慧農業有限公司等平臺,助推鄉村數字化轉型,搶占數字鄉村制高點,為湖北鄉村振興開啟新局面、增添新動力、注入新活力。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8039543號